五汁饮
Wu Zhi Yin
五汁饮
《温病条辨》卷一
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藕汁(或用蔗汁)
临卧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生津润燥。
温病热甚,肺胃阴津耗损证。口中燥渴,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亦治杂病肺胃阴津耗损证。
温病的治疗,保津液即所以护正气,故有“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之说。吴瑭谓:“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温病条辨》卷1),其实肺胃阴伤,皆可应用。温病灼伤肺胃阴津,本方中五物皆选用鲜汁,取其甘寒退热、生津润燥之功,药效胜于采用饮片煎汤。梨汁甘凉润燥,清肺润燥,益胃生津,《重庆堂随笔》卷下谓梨:“凡烟火、煤火、酒毒,一切热药为患者,啖之立解。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鲜苇根汁甘寒清热,益胃生津,且清而不遏,滋而不腻,故养胃润燥而无留邪之弊。麦门冬汁滋阴清热生津,入肺、胃经,亦能救肺胃津伤。热邪不独伤津,亦可灼津为痰,荸荠汁清热生津,化痰消积。温病热甚,可致血热血瘀,故又用藕汁甘寒清热,凉血散瘀。五汁相须为用,共成甘寒生津,清热润燥之功。蔗汁亦属甘润生津之品,故可用之以代藕汁,在古代无输液条件的情况下,运用本方补充人体的水分、矿物质及维生素,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新鲜亦药亦食之品的汁液为主组方,既可甘寒生津,又能清热润燥,而无粘滞恋邪之弊。
凡温病热甚(持续发热,且体温较高),出现口渴者,即可应用本方。杂病之津液损伤,见口渴,吐白沫而粘滞不爽者亦可用之。
原书云:“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泄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肝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并发的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有一定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