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
Xie Huang San
泻黄散
泻脾散,泻黄汤
《小儿药证直诀》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风功。
藿香叶七钱(21g);山栀子仁一钱(3g);石膏五钱(15g);甘草三两(90g);防风四两(120g),去芦,切,焙;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泻脾胃伏火。
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脾胃有伏火郁热,治当泻脾胃伏火。方中石膏、山栀相配,石膏辛寒用以清热,山栀苦寒用以泻火,并能引热下行,从小便而解,具清上彻下之功,用为君药,防风味辛微温,在本方是为“火郁发之”而设。本方证由脾胃伏火而致,若只投苦寒清泻,其伏火难免抑遏不升,故于清热之中配以升散之品,以使寒凉而不致冰伏,升散而不助火焰,乃是清中有散,降中有升之法。藿香化湿醒脾,与防风相配伍,有振复脾胃气机之用,两药为臣。甘草和中泻火,用蜜和酒调服,可缓调中上二焦,使泻脾而不伤胃,皆为佐使。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泻为主,辅以升散,则清中有散,降中有升,寒凉而不至冰伏,升散而不助火焰,佐以甘润和中,以使泻脾不而伤脾。
本方为治脾热口疮之常用方,以口疮口臭,舌红脉数为辩证要点。
小儿“滞颐”属脾胃积热者,去藿香,加赤茯苓、木通以清热利湿;对脾胃郁热之口疮,弄舌,治以清热为主,无需重用防风;若口疮、口疳兼有血热者,可加生地、赤芍;口舌赤裂疼痛,可加黄连,黄柏;舌下肿痛,可加瓜蒌,贝母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小儿鹅口疮等属心脾积热者。
阴虚火旺之口疮口臭,不宜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