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

二陈汤

Er Chen Tang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 绍兴续添方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各150g); 白茯苓三两(90g); 甘草炙,一两半(45g)

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以燥湿祛痰为主,行气健脾为辅,标本兼顾,寓收于散,为治湿痰之主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2.方论选录 方广《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令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

杨氏以加味二陈汤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其中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者70例,中度者46例,重度者4例;伴肠上皮化生者30例(其中大肠型4例)。基本方为二陈汤加乌药、百合、沉香。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0剂为1疗程。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者每例不少于2个疗程,中、重度者每例不少于3个疗程,结果:显效9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伴肠上皮化生者30例中,经治疗后病变消失2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杨印坤.加味二陈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四川中医 1995; 13 (8):38]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