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
Da Qing Long Tang
大青龙汤
甘草汤
《伤寒论》
麻黄去节,六两(12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尖皮,四十粒(6g);石膏如鸡子大碎(18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g)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1. 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2. 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外感风寒,里有郁热之证,治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本方药物配伍,令人易生疑窦,证为表实而兼里热,用麻黄汤加石膏解表清里即可,何以倍用麻黄?此其一也;若倍麻黄意在增强发汗之功,何以倍甘草,且加入大枣?此其二也。本方证与麻黄汤比较而言,有两个特点:一是虽同为风寒束表,但本方证表较甚,为风寒表实重证;二是虽都因玄府闭塞而无汗,但本方证之不出汗尚与热邪伤津,“无津不能作汗”(《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有关。于此,方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倍用麻黄,则发汗之力尤峻,开腠之功甚著,三药合用,开表启闭以散风寒,兼能使内郁之热随汗而泄,倍用甘草,并与大枣,生姜相配,补脾胃,益阴血,以资汗源。加石膏清解里热,并透达郁热。减杏仁之量,是因无喘逆见症,用之与麻黄相合,宣降肺气,肺气宣畅,腠理疏通,有利于表邪外出,七药同用,则能一汗而收表里双解之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寒温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寒者热之”、“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则汗出有源,汗勿伤正。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兼里有郁热的代表方剂。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表寒不甚,可酌减麻黄之用量;里热重而身热甚,烦躁,口渴明显者,可增加石膏之用量;若兼喘咳,咯痰清稀,增加杏仁用量,并配入半夏,苏子,桑白皮等化痰止咳平喘药;若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等泻肺行水,淡渗利湿药。
现代用本方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病属于外寒里热或外寒里热挟饮者。
本方发汗之力居解表力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少阴阳虚、中风表虚证,以及有汗而烦,均应禁用。风寒在表面而里饮重者,亦不宜使用。
1. 高热 大青龙汤在外感病中应用最多,特别对高热而不出汗有较好效果。宋氏用本方治疗暑热无汗300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一般服2-3剂,重者服4-5剂。结果:治愈273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91%。有人用本方加荷叶治疗小儿伤暑高热30例,治愈24例,4例有效,2例无效。亦有以本方合升降散化裁治疗小儿高热34例,2天以内退热者31人,其中最快退热者2小时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 感冒、流感 高氏用大青龙汤加桔梗治疗感冒咳嗽5例,均于当日获效。本方治疗流感发热5例,其脉较麻黄汤证之浮紧为大,并见不寐,结果皆获良效。 3. 过敏性鼻炎 应用加味大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32例,病程最短的10天,最长达18年。治疗方法为:病程长、体虚者,加黄芪、百合;鼻塞,加细辛、路路通;头痛,加白芷、川芎、每日1剂,5剂为1疗程,一般服1-4疗程。结果:痊愈19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1例。用药最少4剂,最多达22剂,平均用药12剂。 4. 急性肾炎 以本方加蝉蜕、地龙 、白茅根、益母草、车前草治疗急性肾炎43例,颜面浮肿甚,加苏叶,生姜皮;双下肢肿甚,加猪苓、茯苓、泽泻、大腹皮;血尿甚者,加白茅根、茜草、仙鹤草、蒲黄;咽喉疼痛,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蛋白尿显著,重用黄芪加鹿衔草、柿叶、玉米须;皮肤有化脓感染,加赤芍、赤小豆、土茯苓、蒲公英;纳差,加焦三仙,鸡内金;浮肿消退后,逐渐减麻黄,桂枝,石膏用量,合用玉屏风散。 5. 隐疹 以本方为主,风热型,加蝉蜕6g,防风6g,大青叶10g,风寒型,加麻黄至6g,石膏减半;冲任不调型,加当归,白芍,丹参各10g;气血两虚型,加何首乌、生黄芪、白术各10g,水煎服,治疗隐疹62例。结果:痊愈45例,好转12例,无效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