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黄芪

Huang Qi

黄芪

王孙,绵黄耆,黄耆,百本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1.黄芪配人参 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偏于温补固护;人参善于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偏于滋补强壮。两药配伍,相须为用,为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适用于气虚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诸证。 2.黄芪配当归 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劳倦内伤、血虚发热、气血不足诸证。 3.黄芪配升麻 黄芪甘温,长于补气升阳;升麻辛甘微寒,善于升阳举陷。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以及脱肛、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 4.黄芪配防风 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二药相配,防风能载黄芪补气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之疏散而不敛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 而不疏散。散中寓补、补中兼疏,相使为用,可用于虚人四肢酸痛、表虚自汗等。 5.黄芪面桂枝 黄芪长于益气行血; 桂枝善于温经通脉。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营卫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

凡表实邪盛,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本品主要含苷类、多糖、黄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黄芪味甘微温,入脾经,善于补益脾气,升举中阳,“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本草正义》)。黄芪又能补气生血、摄血、温中、除热,用于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中焦虚寒证、气虚发热证,尤善治疗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以及便血崩漏等。 黄芪能“甘温补气,禀升发之性,专走表分而固皮毛(《本草正义》),补肺健脾,实卫敛汗(《本草汇言》),凡脾肺气虚,自汗,盗汗,黄汗,均可用本品补脾肺,温分肉,尚表止汗。 黄芪既能补气,又能利水消肿,对于气虚无力推动水液的正常运行而致的水肿有标本兼治之效,故为治气虚水肿尿少的要药。 黄芪甘微温,益气升阳,盖阳生阴长,气旺血生,故有补气生血之功,常用 于劳倦内伤,气亏血虚,血虚阳浮,肌热面赤,脉大无力之血虚发热证,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双亏,面色萎黄,心悸失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黄芪又有补气行滞之效,故可用治气虚血滞,风湿痹痛,麻木拘挛,及中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者。 黄芪能温养脾胃而生肌,补益气血而托毒,故有补气生肌,托毒排脓之效,可用 治疮疡脓成不渍,证属气血不足者尤为适宜。

1.《珍珠囊》 “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 2.《本草备要》 “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疹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能改善贫血动物现象;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兴奋呼吸;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还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辐射、保肝等作用。

小鼠灌服黄芪的最大给药置为100g/kg,黄芪75g/kg灌服小鼠48h无异常;腹腔注射LD50为40±5g/kg。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