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Wu Gong
蜈蚣
吴公,天龙,百脚,百足虫,千足虫
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剪段。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3~5g。
1.蜈蚣配钩藤 蜈蚣善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钩藤善于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二药伍用,有较强的息风止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适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中风半身不遂以及顽固性头痛等。 2.蜈蚣配地龙 蜈蚣、地龙均为息风止痉的要药。蜈蚣息风力强,对于抽搐频作、手足颤抖、舌强言謇、头摇不止疗效较好;地龙搜风力胜,对于四肢痉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作用较佳。二药伍用,同入肝经,可增强息风止痉的作用,是常用的息风对药。 3.蜈蚣配甘草 蜈蚣攻毒散结;甘草生用清热解毒。二药伍用,可增强解毒散结之力,用治外科疮疡肿毒诸证。
1.血虚生风者慎用。 2.孕妇禁用。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ilans L.Koch的干燥体。
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
虫体呈扁平长条形,长9~14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主要含蛋白质:包括毒性蛋白,非毒性蛋白:磷酸酶A,蛋白水解酶,乙酰胆碱酯酶,精氨酸酯酶,类凝血酶,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等;还含多种氨基酸、脂肪酸等。
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搜风定搐力强,为息风止痉的要药,凡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每与全蝎相须为用。 蜈蚣有毒,味辛行散,性善走窜,能以毒攻毒,故有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凡热毒内侵,或痰湿凝结,或瘀滞闭阻脉络,所致的疮疡、肿毒、瘰疬、痰核等证均可用之,为外科常用药。 蜈蚣为虫类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集之处皆能开之”,本品搜风通络止痛之力强,多用治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等证。
1.《神农本草经》“啖诸蛇、虫、鱼毒…… 去三虫。” 2.《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秀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本品有抗惊厥、抗炎、镇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
蜈蚣水煎液50g生药/kg小鼠灌胃,观察7天,死亡率10%,体重有所减轻,而25、12.5g生药/kg对小鼠体重无影响,未见动物死亡或异常活动。蜈蚣水煎液41、205mg/kg给小鼠连续灌胃30天,对小鼠体重、血色素水平、骨髓染色体畸变率均未见影响。蜈蚣水提物500、1000mg/kg给小鼠灌胃,连续11天,有致畸作用,使死胎、吸收胎比例升高。蜈蚣粗毒冻干粉对家兔血液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溶血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并且新采集的蜈蚣比放置一年的蜈蚣的溶血活性强。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