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

牛膝

Niu Xi

牛膝

怀牛膝,对节草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切段。以切面淡棕色、略呈角质样者为佳。炮制酒牛膝:取牛膝段,加黄酒拌润,炒干。

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口疮,吐血,衄血。

5〜12g。

1.牛膝配丹参 牛膝味苦下行,功能逐瘀通经;丹参主入血分,功善活血调经。两药配伍,活血调经之功更为显著,适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经行腹痛,或挟有瘀块,以及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等。 2.牛膝配威灵仙 牛膝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通利关节;威灵仙性善走窜,长于祛风除湿、通利十二经络。两药合用,既活血化瘀以祛风,又祛风除湿以通络,以应“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适用于风寒湿所致的痹证,尤以下半身风湿痹痛为宜。 3.牛膝配山茱萸 牛膝入肝肾经,既逐瘀通经,又补肝肾、强筋骨;山茱萸人肝肾经,既温补肝肾,又滋阴补精。两药配伍,可增补益肝肾之效,适用于肝肾亏虚或风湿久痹所致的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 4.牛膝配生地黄 牛膝苦泄下行,入肝肾,功能补肝肾;生地黄苦泄清热凉血,甘寒滋阴生津。两药配伍,上下并治,标本兼顾,具有清热、滋阴之功,适用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之牙银肿痛等。

本品苦泄下行,逐瘀通经,孕妇慎用。

本品为苋科植物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的干燥根。

生于山野路旁。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四川、贵州、浙江、湖南、湖北等。大量栽培于河南、河北。

本品呈细长圆柱形,挺直或稍弯曲,长 15~70cm,直径 0. 4~1cm 。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微扭曲的细纵皱纹、排列稀疏的侧根痕和横长皮孔样的突起。质硬脆,易折断,受潮后变软,断面平坦,淡棕色,略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周散有多数黄白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 2~4 轮。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主要含甾酮类成分:β-蜕皮甾酮等;三萜皂苷类成分:人参皂苷R0,牛膝皂苷I,牛膝皂苷II,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黄酮类成分:芸香苷,异槲皮素,山柰酚-3-O-葡萄糖苷;还含多糖及氨基酸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β-蜕皮甾酮(C27H44O7)不得少于 0.030%。

牛膝苦泄直下,味酸性平,归入肝肾。《本草经疏》谓“血行则月水自通,血结自散”,若血不行,则瘀自结。牛膝长于逐瘀通经,故常用于瘀滞所致的经闭、痛经,亦用于跌扑损伤、瘀肿疼痛。 牛膝入血分,善化血滞;入肝肾,善补肝肾、健腰膝、强筋骨,“其滋补筋脉之力如牛之多力”,为肝肾不足或痹证日久所致的腰膝酸痛、筋骨无力之要药。 牛膝苦泄利窍,善治下窍不利之淋证、水肿,可奏活血消肿、利尿通淋之效。 牛膝性善下行,古有牛膝“善引气血下行”之说。对于肝肾阴虚、阴不维阳以致阳亢风动,气血并走于上的头痛眩辇,牛膝能折上亢之阳,引气血下行。 牛膝苦泄导热下降,引血下行,可降上炎之火。对于齿痛口疮、吐血、衄血等实热壅盛的气火上炎诸证,具有开泄宣通,导之下达的功效。

1.《神农本草经》“主寒湿瘘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 2.《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晕,落死胎,壮阳。” 3.《汤液本草》“强筋,补肝脏风虚。” 4.《本草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

本品具有抗凝血、延缓衰老、调脂、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作用。

(1)急性毒性 小鼠灌胃生牛膝水煎剂的LD50为 66.84g/kg;小鼠灌胃酒牛膝水煎剂的LD50为59.75g/kg;小鼠灌胃盐牛膝水煎剂的LD50为 44.00g/kg。不同产地的牛膝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河南牛膝 1.620g/kg,山东牛膝 1.237g/kg,河北牛膝 3.531g/kg,江苏牛膝 2.446g/kg。牛膝多糖对小鼠的LD50为 (2)长期毒性 怀牛膝煎剂 60g/kg 灌胃,连续 7 天,或 48g/kg,连续 30 天,小鼠的进食、体重、活动、被毛、血象、肝肾功能及组织学检査均无异常。 (3)特殊毒性 牛膝的醚提取物对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无明显影响。生牛膝、酒牛膝、盐牛膝三种制品水煎剂剂量 15g/kg 灌胃给药,连续 3 天,对小鼠骨髓嗜多染色红细胞微核率无明显影响。以体外 Raji 细胞系统检测样品对 EB 病毒早期抗原的激活作用,表明牛膝生品对 EBV2EA 有激活作用,酒制后减弱,盐制后增强激活作用。牛膝水煎剂分别以 1、2 、10g/kg 的剂量小鼠灌胃给药,连续 5 天,无明显诱发小鼠骨髄微核率增高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 H-蜕皮甾酮,10min 放射活性在各器官中达到最高水平,灌胃时各器官中放射活性的升高及下降均较慢,其在肝、血与肾的水平均低于腹腔给药。灌胃或腹腔注射,均以肝中浓度最高,在血液及肾中分布较多,腹腔注射时,放射活性迅速出现于粪和尿中,8h 可排除 95%,灌胃时排出较慢,8h 后排出 40%,两种途径给药均以粪便排出为主,表明 H-蜕皮甾酮被吸收后主要由肝经胆汁排入肠中。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