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地榆

Di Yu

地榆

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地榆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茎,润透,切厚片,干燥。 地榆炭 取净地榆片,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1.地榆配茜草 地榆凉血止血;茜草既能凉血止血,又能化瘀止血。两药配伍,凉血止血之效增,又无凉遏留瘀之弊,适用于血热出血诸证,尤以便血、痔血、崩漏等下部出血证多用。 2.地榆配冰片 二者均为苦寒之品,能泻火解毒,敛疮生肌。相须为伍,外治诸疡,能协同增效,适用于疮疡溃后日久不敛,水火烫伤,皮肤溃烂。

1.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 2.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o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officinalis L.var.longifoilia(Ben.)Yü et Li.的根。前者产于我国南北各地,后者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

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地榆 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纹。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绵地榆 本品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纹。质坚韧,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气微,味微苦涩。

主要含鞣质:地榆素H-1〜H-11,1,2,6-三没食子酰-β-D-产葡萄糖等;黄烷-3-醇衍生物:右旋儿茶素等;三萜皂苷类成分:地榆糖昔,地榆皂苷A-E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鞣质不得少于8.0%,地楡炭不得少于2.0%;含没食子酸(C7H6O5)不得少于1.0%,地榆炭不得少于0.60%。

地榆苦寒清热,酸涩收敛,主入血分,长于清血分之热以治本,又能涩血妄行以治标,且有“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本草求真》)之特点,故为凉血止血之要药。大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诸证,得此则热清血安,络固血凝。因其性沉降下行,善走下焦,尤宜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下部出血之证。 地榆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生肌,既能解诸热毒痈,用治疮疡痈肿初起或湿疮溃烂;又能调敷烫伤,促进创面愈合,故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乳痉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痈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3.《本草正》:“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消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本品有止血、抗烫伤、抗菌、抗炎、促进造血等作用。 1.止血作用 生地榆和地榆炭水煎液30g生药/kg灌胃给药,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地榆水煎液20g生药/kg灌胃给药,能增大家兔全血黏度、血细胞压积。 2.抗烫伤作用 炒地榆粉外用,对兔及狗的II度、Ⅲ度实验性烫伤面有显著收敛作用,能减少渗出,降低感染及死亡率。 3.抗菌作用 地榆水煎液体外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抗肿瘤作用 地榆水提液体外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肝癌细胞HepG2、胃癌细胞议BGC823、宫颈癌细胞HeLa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使4种癌细胞形态发生皱缩、变圆、脱壁、碎裂等变化,抑制率最高可达郎85.20%。

尚无参考文献。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