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丸

雷丸

Lei Wan

雷丸

竹苓,雷实,竹铃芝,雷矢,白雷丸,木连子,雷公丸

洗净,晒干,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

杀虫消积。用于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15~21g,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服,一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一日3次,连服3天。

雷丸配牵牛子 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消积,主入阳明经以开滞消疳,牵牛子苦寒,能去积杀虫,并可借其泻下通便之力以排出虫体。两药合用,使杀虫消积之功益彰,用以治疗蛲虫病。

尚不明确。

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

本品为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3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略隆起的不规则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常有黄白色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粘性,久嚼无渣。

主要含蛋白酶:雷丸素,雷丸蛋白酶等;还含麦角甾醇、多糖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雷丸素以牛血淸蛋白计,不得少于0.60%。

雷丸苦能泄降,寒以淸热,治虫积且有肠胃湿热者较宜,常用于治疗绦虫病、钩虫病、蝈虫病、虫积腹痛等。 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消积,主入阳明经以开滞消疳,用于治疗小儿疳积腹胀。

1.《神农本草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 2.《名医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 3.《本草求真》:“雷丸味苦而咸,性寒小毒,本竹余气所结,得霹雳而生,故有雷丸之号。功专入胃除热,消积化虫,故凡湿热内郁,癫痫狂走,汗出恶风,虫积殆甚,腹大气胀,虫作人声音,服之即能有效。”

1.驱虫作用 雷丸蛋白酶对绦虫病具有驱虫作用,具有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活性,对猪囊尾蚴的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及浓度的加大,对猪囊尾蚴的皮层、皮层下、肌层直至合体细胞层(实质层)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2.抗肿瘤作用 含有雷丸发酵菌丝和菌核蛋白的细胞培养液,可抑制肿瘤细胞HepG2的增长,表现出体外抗肿瘤活性,菌核蛋白24h后的抑瘤率在80%左右,菌核蛋白在不同的剂量见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剂量增加,抑瘤率明显增加。

尚无参考文献

置阴凉干燥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