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茵陈

Yin Chen

茵陈

茵陈蒿,石茵陈,绵茵陈,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草,野兰蒿,黄蒿,狼尾蒿

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1.茵陈配附子 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以退黄;附子大辛大热,功善温肾暖脾。二药配用,变疗湿热为治寒湿之用,利湿退黄作用仍明显,而免苦寒伤阳之弊,共奏温阳祛寒、利湿退黄之功。适用于阴黄,症见黄色晦暗、胸痞脘胀、神疲畏寒、大便不实等。 2.茵陈配大黄 茵陈味苦而性凉,功专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临床退黄之要药;大黄苦寒,善泻火通下。二药配用,使湿热之邪同时从大小便而出,且清热之力加强。适用于黄疸初起,热重于湿者。 3.茵陈配泽泻 茵陈长于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泽泻利水渗湿。二药合用,有利湿退黄之功,且利水之力增加,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而小便不利者。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

1.绵茵陈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O.1~o.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2.茵陈蒿 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夕}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主要含香豆素类成分:滨蒿内酯,东莨菪素等;黄酮类成分:茵陈黄酮、异茵陈黄酮,蓟黄素等;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水杨酸,香豆酸等;还含挥发油、三萜、甾体等。

茵陈苦泄下降,微寒清热,利湿退黄,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出,故为治黄疸要药。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或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均可配伍应用。 茵陈其气清芬,功专清利湿热,亦治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1.《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2.《名医别录》“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痛,去伏瘕。” 3.《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本品具有抗肝损伤、利胆、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等作用。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