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
Sha Ren
砂仁
缩沙蜜,缩砂仁,缩砂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1. 砂仁配厚朴 砂仁偏于行气开胃,厚朴偏于行气消胀除满。两药合用,具有行气宽中、消胀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或湿郁的腹痛胀满。 2. 砂仁配桑寄生 砂仁善理气醒脾安胎,桑寄生善补益肝肾安胎。两药伍用,安胎力强,适用于胎动不安的腰坠痛,腹胀满者。 3. 砂仁配枳壳 砂仁行气化湿,和胃止呕,健脾止泻;枳壳行气开郁,消胀除痞,降气消痰。两药伍用,共奏行气和中之功,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痞闷不适,呕吐泄泻等症。 4. 砂仁配熟地 砂仁辛温可行气导滞,熟地功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但过于滋腻。二药合用,砂仁既免除熟地滋腻碍胃之弊,又可引熟地归肾,用于阴血不足之证。 5. 砂仁配木番 砂仁可行气导滞,木香行气止痛。两药配伍,加强行气止痛之功,用治气滞脘腹胀痛,消化不良。
阴虚血燥,火热内炽者慎用。
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
阳春砂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绿壳砂主产于广东、云南等地;海南砂主产于海南及雷州半岛等地。
1.阳春砂仁 果实椭圆形,卵圆形或卵形,具不明显的3钝棱,长1.2~2.5厘米,直径0.8~1.8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密被弯曲的刺状突起,纵走绫线状的维管束隐约可见,顶端具突起的花被残基,基部具果柄痕或果柄,果皮较薄,易纵向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可见明显纵行的维管束及菲薄的隔膜,中轴胎座,3室,每室含种子6~20粒,种子集结成团。种子不规则多角形,长2~5毫米,直径1.5~4毫米,表面红棕色至黑褐色,具不规则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较小一端有凹陷的种脐,合点在较大一端,种脊凹陷成一纵沟。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2.绿壳砂仁 果实椭圆形,卵圆形或卵形,隐约呈现3钝棱,长1.2~2.2厘米,直径1~1.6厘米,表面棕色,黄棕色或棕褐色,密被略扁平的刺状突起,果皮内表面淡黄色或黄褐色,每室含种子8~22粒。种子不规则多角形,长2~4毫米,直径2~4毫米,表面淡棕色或棕色,具较规则的皱纹。 3.海南砂仁 果实卵圆形,椭圆形,梭状椭圆形或梨形,具有明显的3钝棱,长1~2厘米,直径0.7~1.7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被片状,分枝的短软刺,果皮厚而硬,内表面多红棕色,每室含种子
阳春砂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樟脑、龙脑、乙酸龙脑酯、柠檬烯、橙花叔醇等,并含皂苷。缩砂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樟脑等。
砂仁气辛性温,能散能通,入脾胃两经,长于化湿行气温中,有醒脾和胃之功,“为醒脾调胃要药”(《本草求真》)。大凡脾胃湿阻及气滞所致的脾胃不和、脘腹胀痛均可选用,尤宜于寒湿气滞诸症。 砂仁辛香性温,能温中健脾而止泻,和胃调中而止呕。常用于治疗虚寒吐泻、冷痢,症见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喜暖喜按,脘腹胀闷不舒,倦怠乏力等。 砂仁尚能行气和中安胎,常用于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而致妊振恶阻之证。
1. 《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2. 《用药法象》“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劳虚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品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炎、镇痛、降糖等作用。
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