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霜
Ba Dou Shuang
巴豆霜
巴豆别名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
应由具备资质的饮片企业生产,其制法为取巴豆仁碾碎如泥,经微热,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后,取残渣研制成松散粉末;或 取巴豆仁碾细,加适量的淀粉,使脂肪油含量应为18.0%~20.0%。以粒度均匀、疏松、色淡黄粉末者为佳。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腹水臌胀,二便不通,喉风,喉痹;外治痈肿脓成不溃,疥癣恶疮,疣痣。
0.1〜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1.巴豆霜配大黄、干姜 巴豆霜、大黄均能泻下通便,然巴豆霜性热,大黄性寒。二药配伍,寒热相制为用,攻下积滞。若加干姜温中散寒,制大黄的寒凉之性,则共奏散寒泻积通便之功,用于寒实积滞,猝然腹痛,大便不通。 2.巴豆霜配胆南星 巴豆霜泻下寒积,祛痰行水;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二药相合,一寒一热,一泻一化,攻逐导痰,用于治疗小儿食积痰壅、腹痛便秘、惊悸不安等。
1.孕妇禁用。 2.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经炮制加工制成。
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见栽培。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本品为粒度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显油性。气微、微辛辣。
主要含脂肪酸类成分:巴豆油酸,巴豆酸,棕榈酸,月桂酸,巴豆醇;毒蛋白类成分:巴豆毒素,巴豆毒素I 、II;还含巴豆苷、巴豆异鸟嘌啉、巴豆生物碱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脂肪油 18.0%〜20.0%;含巴豆苷(C10H13N5O5)不得少于 0.80%。
巴豆霜辛能行散,热而温通逐寒,能竣下寒积,荡涤胃肠沉寒痼冷,开通闭塞,药力刚猛,有斩关夺门之功,可用于寒滞食积,阻结肠道,大便不通,心腹冷痛,痛如锥刺,起病急骤,气急口噤,暴厥者。 《神农本草经》曰:“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其既荡涤肠胃,又能攻痰逐湿、具有很强的峻下逐水退肿作用,临床常用治腹水臌胀、二便不通之水湿实证。 巴豆霜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还可治痰涎壅塞、胸膈窒闷、寒实结胸及喉痹痰阻证。小儿痰壅咽喉,气逆喘促、乳食停积甚则惊痫者,可“峻药轻投”,以祛痰、消积。 本品外用有蚀腐肉、疗疮毒作用,可促进破溃排脓,用治恶疮疥癣。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2.《本草纲目》“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 3.《本草通玄》“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义,往往以大黄为王道之药,以巴豆为劫霸之剂,不亦谬乎?”
本品具有泻下、抗肿瘤等作用。 1.泻下作用 巴豆加水研磨液 0.249g/只 对小鼠灌胃,可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动物出现软便。巴豆炭 410mg/kg 灌胃对正常小鼠胃肠有推进作用;巴豆霜 41mg/kg 灌胃对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运动功能亢进有协同作用。巴豆油对小鼠灌胃,可诱导小鼠小肠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从而使小鼠胃肠运动增强。 2.抗肿瘤作用 巴豆水提液可诱导 H160 白血病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巴豆生物碱有诱导人胃癌细胞 SGC7901 分化的倾向,能逆转 SGC7901 细胞中胃蛋白酶原活性,抑制肿瘤标志酶β-葡萄糖醛酸酶的表达,降低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降低的 p53 基因的表达,诱导 Fas 基因的表达。 3.抗炎作用 巴豆制剂 1.5g/kg 灌胃,每日 1 次,共2 次,对小鼠耳廓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大鼠白细胞游走、热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4.其他作用 巴豆还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巴豆油毒性较大,内服巴豆油一滴立即出现中毒症状,20 滴巴豆油可致死。巴豆油主要含有毒性球蛋白,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组织坏死。内服使消化道腐蚀出血,并损坏肾脏,出现尿血;外用过量能引起急性皮炎。 (1)急性毒性 10% 巴豆霜给小鼠灌胃,其LD50为1535mg/kg;40%巴豆霜的LD50是 540mg/kg,巴豆油的LD50是 560mg/kg。巴豆油及巴豆霜的大剂量组动物在给药后立即出现活动减少,约半小时出现死亡,个别动物死前痉跳。较小剂量组动物均出现倦怠,毛蓬松,有的出现腹泻,未死动物可恢复正常。 (2)特殊毒性 巴豆水提液1、5、10g/kg 灌胃,诱发的胚胎小鼠肝细胞微核率明显高于成年小鼠骨髄细胞微核率。巴豆具有胚胎致畸作用,能通过胎盘屏障,其致遗传物质损伤作用对胚胎小鼠更明显。巴豆油有弱致癌性,并能增强某些致癌物质的致癌 作用。巴豆油每次 0.1ml 接种于小鼠宫颈部,每周 3 次,连续 4 周,对于诱发小鼠宫颈癌的作用有促进效果。
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