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Da Huang
大黄
将军,锦纹,锦纹大黄,川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牛舌大黄,香大黄,马蹄黄,生军
1.酒大黄 取大黄片块,加黄酒拌润,炒干。 2.熟大黄 取大黄块,加黄酒润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3.大黄炭 取大黄片,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1.大黄配茵陈、栀子 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茵陈治黄疸之主药,善能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功善清利肝胆湿热。三者相伍,利湿泄热,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疽自退。适用于湿热黄疸。 2.大黄配附子 大黄泻下通便,荡涤里实积滞;附子辛热以温里散寒,止寒凝腹胁疼痛。两者相伍,泻下以祛其结滞,温里以祛寒实,故善治寒实积滞,便秘腹痛。 3.大黄配枳实 大黄功善泻下通滞除有形之积滞,枳实功善破气除痞消无形之积滞。两者相须为用,相辅相成,其泻下通肠之力峻猛,用于砀胃积滞,大便秘结。 4.大黄配地榆炭 大黄清热凉血解毒,地榆炭凉血止血,敛疮生肌,二药配伍,共奏凉血解毒,敛疮生肌之效,研细末外敷用于烧烫伤。 5.大黄配生地黄 大黄既可泻下通便,又可清热凉血止血,兼祛瘀而止血不留瘀;生地黄既可养阴生津,润肠通便,又可清热凉血以止血。两药相伍,达到通便、止血之功,用于肠燥便秘或血热出血证。 6.大黄配牡丹皮 大黄具有清热解毒,祛瘀通肠之功;牡丹皮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力。两者互用达到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的作用,用于肠痈腹痛初期。
1.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易妄用;且性味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 2.本品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孕妇、月经期、哺乳期亦应慎用。
为寥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
1.掌叶大黄 生干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2.唐古特大黄 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东北部。 3.药用大黄 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分布于河南西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呈类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卵圆形或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块片,长3-17厘米,直径3-9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习称锦纹,系由微细的类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威,有时根茎可见散在的星点(异型维管束),未除尽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顶端有茎叶残基,切面多凹凸不平。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不易折断,折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不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主要含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结合蒽醌类成分:大黄素甲醚-8-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等;双蒽醌类成分:番泻苷A、B、C、D;还含挥发油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6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不得少于1.5%。
大黄苦寒沉降,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因其性寒,善能泄热,故治疗实热积滞大黄苦降之性,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内服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外用泻火解毒、凉血消肿,善治血热吐衄及火邪上炎所致之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及热毒痈肿疔疖、烧烫伤。 大黄主沉降,走下焦,入血分,具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用于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大黄泻下通便,能导湿热之邪外出,而收止泻痢、退黄通淋之效,故可治疗湿热痢疾、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等。此外,本品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 总之,大黄之功重在苦降,以泻下、泻火、活血为作用核心,这也正符合苦能泄的特点,能够通利大便、清热泻火、清泄湿热。故《药品化义》中云:“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
1.《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癓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2.《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漓,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3.《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
本品具有泻下、抗病原微生物、抗急性胰腺炎、保护肾功能、保肝、利胆、抗溃疡、抗纤维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1.泻下作用 大黄水煎液对正常小鼠、粪性腹膜炎小鼠及禁水致失水便秘大鼠灌胃,可缩短首次排出碳末黑便的时间,增加排便量。生大黄水煎液 25g/kg 对小鼠灌胃 1h 后,可使小肠推进率增加,6h 后小肠推进率开始明显减少。大黄中的游离型蒽醌可直接刺激肠蠕动,升高肠腔渗透压,增加肠内容积。大黄中的结合型蒽醌苷经口服后,可直接抑制肠道Na+,K+-ATP酶,阻止糖、Na+转运而参与致泻作用,大部分则未经吸收直接到达大肠,在肠内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苷元,进一步还原为蔥酮,刺激大肠黏膜下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而促进结肠蠕动,并可抑制肠道对葡萄糖、Na+和水的吸收,致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增加肠内容积,间接刺激肠蠕动而致泻。
(1)急性毒性 大黄汤剂 120g/kg 大剂量灌胃小鼠,分 4 次每隔 3h —次,其中生品和热压一次蒸晒制品可使小鼠生长受到非常显著的抑制,并在 7 天内分别引起 50% 和 35% 的动物死亡。相同剂量的九蒸九晒和热压三次制品则不引起小鼠死亡和生长抑制。另有报道大黄水提液一日内间隔 6h 对小鼠灌胃 2 次,测得最大耐受量(MTD)为120g/kg,服药后动物活动减少,引起稀便或腹泻。 (2)长期毒性 以大黄总蒽醌 4.5g/(kg·天)对大鼠连续灌胃 26 周,每周 6 次,导致大鼠精神不佳,体重增长缓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Na+显著低于对照,而尿素氮、总胆固醇、尿酸、K+和Ca2+升髙,尿β-微球蛋白、总蛋白质等显著升高,并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肿胀变性,对肾脏表现毒害作用,并呈可逆性。大黄水煎剂 2.48g/kg 分别对豚鼠灌胃 30、60 天,均可致豚鼠结肠产生不同程度黑变,以盲肠及近段结肠为显著,并与给药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对结肠黑变与息肉、肿瘤的相关性目前尚无定论,但有研究显示黑变患者结肠息肉及肿瘤的发生率高,提示服用大黄应当注意剂量与用药时间,不宜长期过量口服。 (3)生殖毒性 生大黄 20g/kg 对妊娠 6〜15 天大鼠连续灌胃给药,可引起孕鼠腹泻、体重降低、怀孕率显著降低,死胎率升高,胎仔体重增长受抑,但未见引起胎仔畸形;小剂最生、熟大黄 1g /kg 对妊娠和胚胎未见明显影响。
大鼠煎剂 10g/kg 对大鼠灌胃1 次后,检测到 22 个成分入血,其中大黄酸含量最高,其他蒽醌类成分最较低。大黄游离蒽醌提取物及结合蒽醍提取物 0.5g/kg 分别对大鼠灌胃,存在于血清中化学成分相似,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为主。大鼠单次灌胃大黄酸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Cmax、AUC(Q-t)、MRT、t1/2α、t1/2β分别为0.5士0.27h、54.64土11.60μg/ml、164.29土44.77μg/(h·ml)、4.03 士 0.46h、1.48士0.77h、3.68士1.42h,说明其在体内吸收和消除均较快。兔耳缘静脉注射大黄酚后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呈二室模型t1/2α为 9.60min,分布速率常数α为 0.072/min,说明大黄酚在兔体内分布较快;t1/2β为 139.27/min,血浆中大黄酚的消除速率常数β为 0.0049/min, t1/2β远大于t1/2α,说明大黄酚在兔体内主要以消除过程为主;K12为 0.039 士 0.0031/min,K21为0.016±0.001/min,说明大黄酚从中央房室向外周房室转运速率大于从外周房室向中央房室的转运速率。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