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
Mu Dan Pi
牡丹皮
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洛阳花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切片。以皮厚、切面粉白色、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6〜12g。
1. 牡丹皮配赤芍 二者皆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具有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特点,赤芍以凉血散瘀见长。两药伍用,凉血活血之力增强。适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之吐血、衄血、发斑,妇女血热、血瘀、血虚之闭经、月经不调等。 2. 牡丹皮配丹参 牡丹皮凉血祛瘀,善清明分伏火;丹参能活血祛瘀,凉血消肿,清热除烦,具有祛瘀血而使新血再生的特点。两药伍用,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热之力增强。适用于瘀血与虚热相兼之证,血热瘀滞之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少腹 疼痛等症。
1.血虚有寒者慎用。 2.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c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
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南、湖北、陕西。
本品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主要含酚类成分:丹皮酚;单萜苷类成分: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牡丹酚新苷,苯甲酰基氧化芍药苷等;还含没食子酸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丹皮酚(C9H10O3)不得少于 1.2%。
牡丹皮“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人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本草经疏》),能清营分、血分实热,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常用治温病热人营血所致的温毒发斑及吐血衄血。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人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除热退无汗之骨蒸”(《本草分经》),可用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津液已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牡丹皮辛行苦泄,有活血化瘀之功,故用于治血滞经闭、痛经、癥瘕,以及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牡丹皮苦寒,善于清热凉血,散瘀消痈,又可用治火毒炽盛,痈肿疮毒,及肠痈初起。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中风瘈疚、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宵,安五脏,疗痈疮。” 2.《药性论》 “能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3.《本草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4《本草经疏》“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人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 5.《景岳全书》“凉骨蒸无汗,散吐衄于血,除产后血滞寒热,祛肠胃蓄血癥坚,仍定神志,通月水,治惊搐风痫,疗痈肿住痛。总之,性味和缓,原无补性,但其微凉而辛,能和血凉血生血,除烦热,善行血滞,滞去而郁热自解,故亦退热。用此者,用其行血滞而不峻。”
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促使动物子宫内膜充血等作用;牡丹皮能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其乙醇提取物、水煎液能增加冠脉血流量;牡丹皮水煎剂及牡丹酚和除去牡丹酚的水煎液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所含牡丹酚及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等,均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牡丹皮水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丹皮和木心的水提液NIH小鼠液胃给药,最大耐受量为82.5g/kg。
丹皮酚在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速率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顺序下降,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丹皮酚的吸收半衰期为1〜2h,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正常小鼠一次性灌胃50mg/kg丹皮酚,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单室模型一级吸收,药物进人体内迅速分布,代谢消除也较快。
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