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地黄

Di Huang

地黄

干地黄,生地,生地黄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切厚片。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鲜地黄12〜30g。生地黄10〜15g。

1 .地黄配牡丹皮 地黄具有清热,养阴,凉血之功,重在滋阴,使阴生而易于退热;牡丹皮功善凉血祛瘀,兼能透散,使热退则利于阴复。两药伍用,凉血散瘀,清热养阴功效增强。适用于阴虚血热之吐血、衄血,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之夜热早凉。 2.地黄配熟地黄 地黄甘寒质润,重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甘而傲温,重在养血填精,补益肝肾。两药伍用,可增强补血凉血,滋阴生津的作用。适用于血虚而兼血热所致的崩漏,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以及阴虚精亏所致的消渴、 便秘等。 3 地黄配玄参 地黄长于清热生津,潦血止血;玄参长于滋阴降火,凉血解毒。两药伍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增强。适用于热入血分之吐血衄血,发热谵语,热病阴伤之心烦口渴,虚火上炎之咽喉肿痛,阴虚内热之消渴证。 4 地黄配乌梅 地黄甘寒质润,能清热养阴;乌梅味酸而涩,能生津止渴。两药伍用,酸甘化阴,养阴生津之功增强。适用于阴虚内热消渴及暑热伤阴之口渴多饮,烦热。 5 地黄配墨旱莲 地黄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墨旱莲能滋阴泻热,凉血止血。两药伍用,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作用增强。适用于肺痨咳血及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慎用。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主产于河南。

鲜地黄 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主要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苯乙醇苷类成分:毛蕊花糖苷等;糖类成分:D-葡萄糖,D-半乳糖,D- 果糖,水苏糖;还含葡萄糖胺、D-苷露醇、腺苷及氨基酸等。 中国药典规定生地黄含梓醇不得少于0.20%,含毛蕊花糖苷不得少于0.020%。

地黄甘寒质润,苦寒清热,人营分、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的要药,故常用于温热病热人营血,壮热烦渴,神昏,口干舌绛;及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者。地黄又具清热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故可用治热病伤阴所致的舌绛烦渴,津伤便秘,内热消渴。地黄人肾经,又能滋阴降火,用子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及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

1.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2.《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3.《本草经疎》“此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 4. 《本经逢原》“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

本品具有增强免疫、促进生血、降血糖、抗肿瘤、降压等作用。

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