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苦

三叉苦

San Cha Ku

三叉苦

三桠苦,小黄散,鸡骨树,三丫苦,三枝枪,三叉虎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感冒发热,瘟疫时毒,乳蛾,喉痹,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跌扑肿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

9~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1.三叉苦配金银花 二者均能清热解毒,三叉苦以清热止痛为先;金银花以辛散风热为长。两药伍用,共奏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兼散风热之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喉痹,乳蛾等,并可防治疽疫时毒。 2.三叉苦配了哥王 二者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三叉苦又能消肿止痛;了哥王兼可化瘀散结。二药配伍,增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效,适用于火毒壅盛所致之痈肿疮毒。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慎用。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三叉苦 Euodia lepta(Spreng.)Merr.的干燥枝叶。

主产于广东、广西。

灌木或小乔木,高2~8m,全株味苦。树皮灰白色,有长圆形皮孔。叶为三数复叶,对生;叶柄长3~10cm,基部略胀大;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6~12cm,宽2~6cm,纸质,先端钝尖,全缘或不规则浅波状,叶上面深绿色,下面黄绿色,有腺点,小叶柄短。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花轴及花梗初时被短柔毛,花后渐脱落。花小,单性,黄白色,略芳香;萼深裂,广卵形,长约0.5mm;花瓣4,卵圆形至长圆形,长1.5~2mm,有腺点;雄花有雄蕊4,较花瓣长,花丝线形,花药卵状长圆形,退化子房短小;雌花子房密被毛,退化雄蕊4,较花瓣短,花药不育。蓇葖果常2~3,稀1或2,外果皮暗黄褐色至红褐色,有乳点;种子黑色有光泽,卵状球形。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生于丘陵、平原、溪边,林缘的灌从中。

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左旋加锡弥罗果碱,右旋异普拉德斯碱;还含三叉苦丁A,B,C,异吴茱萸酮酚,三叉苦醇B,乙基三叉苦醇B ,三叉苦烯B,甲基吴茱萸酚等。

三叉苦性味苦寒,苦善清泄,寒能疗热,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入肺经又善清肺热,故常用治风热袭肺或感受瘟疫时毒所致之外感发热,头痛头昏,咽喉肿痛等;亦多用于风热毒邪结聚,气血瘀滞痹阻之乳蛾、喉痹以及热毒疮痈肿痛。 三叉苦归心肝入血分,有消肿止痛作用,故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肿发热疼痛及邪阻经络,风湿痹痛。 三叉苦兼能解毒燥湿止痒,适用于湿热侵淫之皮肤瘙痒。

1.《岭南采药录》“清热毒。治跌打发热作痛。” 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祛风湿,止痒。治跌打损伤,疮疡,疟疾。” 3.《广西中药志》“治风湿骨痛,感触痧气。外治疮疡。”

本品具保肝作用。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