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Tu Fu Ling
土茯苓
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仙遗粮,土苓,土太片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浸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15~60g
1.土茯苓配萆薢 土茯苓功善解毒除湿,利关节;萆薢功善祛风除痹,利湿浊。二药配用,共奏分清别浊,解毒通淋,祛风除湿之功,适用于淋证,白浊,风湿热痹,筋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者。 2.土茯苓配生地黄 土茯苓善解毒,又兼清热,利湿通络;生地黄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二药配用,共奏凉血解毒,润燥止痒之效,适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 3.土茯苓配白鲜皮 土茯苓甘平,能解毒淡渗利湿;白鲜皮苦寒,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二药伍用,增强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皮肤湿疹湿疮,风疹瘙痒。
肝肾阴虚者慎服。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 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
根茎近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状,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支,长5~22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鳞叶。质坚硬,难折断,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中间微见维管束点,并可见砂砾样小亮点(水煮后依然存在),以水湿润后有粘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主要含黄酮苷类成分: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土茯苓苷A~E,赤土茯苓苷;酚酸类成分3-O-咖啡酰莽草酸,阿魏酸;还含正十六酸甲酯,甾体皂苷,薯蓣皂苷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落新妇苷(C21H22O11)
土茯苓甘淡,长于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本草正义》言其“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故本品可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之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前人谓其治杨梅毒疮,肢体拘挛,筋骨疼痛之要药。 《本草正义》又云:“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故常用其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热淋、带下、湿疹湿疮以及湿毒蕴结之疥癣瘙痒,有甘淡渗利,解毒利湿之功。 土茯苓长于解毒除湿,配伍清热消痈之品,又可用治湿热毒邪蕴结之痈肿疮毒,瘰疬肿痛。
1.《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2.《本草正》“疗痈肿、喉痹,除周身寒湿,恶疮。” 3.《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本品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胃溃疡等作用。
置通风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