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

漏芦

Lou Lu

漏芦

野兰,鬼油麻,和尚头,龙葱根,毛头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5~9g

1.漏芦配瓜萎 两药性味苦寒,均具清热消痈散结之功。而漏芦功擅清热解毒、通经下乳。两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消痈下乳之功。用于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 2.漏芦配蒲公英 两药均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漏芦善通经下乳,蒲公英长于消肿散结,为治乳痈良药。两药配伍,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增强。适用于热毒壅聚之乳痈肿痛。 3.漏芦配地龙 漏芦苦寒降泄,性善通利,能舒筋通脉活络;地龙咸寒,性走窜,通经活络力胜。两药相配,共奏舒筋通脉之功,适用于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

1.气虚、疮疡平塌者禁服。 2.孕妇慎用。

本品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 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的干燥根。

主产于河北、山东、陕西。

根呈倒圆锥状圆柱形,有的稍扭曲或扁压,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长10~30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行沟纹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层常有剥裂。根头部膨大,有少数茎基及鳞片状的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体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脱离,皮部色泽较深,木部黄白色,呈放射状,木射线多处破裂,木部中央因朽蚀而成星状裂隙,显深棕色。气特异,味微苦。

主要含蜕皮甾酮类成分:蜕皮甾酮,漏芦甾酮,土克甾酮等;还含挥发油及多糖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β-蜕皮甾酮(C27H44O7)不得少于0.040%。

漏芦苦寒降泄,归胃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之功,为治乳痈之良药。正如《本草纲目》所言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故既常用治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等热毒壅聚或痰火凝结之证;又每治热壅乳络之乳房胀痛、乳汁不通。 漏芦性善通利,有舒筋通脉活络之功,故又可用于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

1.《神农本草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2.《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治)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敷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 3.《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

本品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

置通风干燥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