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知母

Zhi Mu

知母

野蓼,提母,水须,水参,水浚, 芪母,蚔母,女理,女雷,鹿列,连母,苦心, 韭逢, 货母,儿踵草 ,儿草 ,东根,地参, 穿地龙, 蝭母, 昌支

盐知母 取知母片,加盐水拌润,炒干。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6~12g

1.知母配黄芩 知母善清肺热而润肺燥;黄芩善泻肺火而解热毒。两药伍用,清泄肺火及上焦实热之力增强。适用于肺热壅遏所致的咳嗽、痰黄黏稠。 2.知母配黄连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两药伍用,清热泻火之力增强,且一润一燥,清热而不伤阴。适用于肺胃火热亢盛之咳嗽痰多,口臭牙痛及内热津伤之消渴证。 3.知母配黄柏 知母性寒质润,功善泻肾火,滋肾阴,退骨蒸;黄柏苦寒沉降,长于泻肾火,退虚热。两药伍用,增强泻肾火,滋肾阴,退虚热的作用。适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4.知母配天花粉 知母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止渴。两药伍用,善清肺胃实热而生津止渴。适用于热病伤津之口干舌燥、烦渴及消渴证。 5.知母配酸枣仁 知母清热滋阴,泻火除烦;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两药伍用,清虚热,安心神之功增强。适用于阴虚有热、虚烦不寐、心悸健忘等。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

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主要含皂苷类成分:知母皂苷BII,菝葜皂苷,薯蓣皂苷,马尔可皂苷,新吉托皂苷等;黄酮类成分:芒果苷,异芒果苷等;还含多糖、生物碱、有机酸等。

知母苦甘性寒,苦寒泄降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质润能滋阴润燥止渴,尤善清肺胃气分实热,故为外感热病,高热烦渴的常用药。《本草纲目》云其“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下则润肾燥而滋阴”,故其苦寒泻火,甘寒滋阴之性,入肺经,又有清肺热,润肺燥之功,可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者。入肾经,能泻肾火,滋肾阴,退骨蒸。《本草通玄》谓其“泻有余之肾火”,有泻火存阴之妙用,可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心烦、盗汗等。《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消渴”,消渴多由虚热灼伤津液所致,知母甘寒质润,入肺、胃、肾经,能泻肺火,滋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肾火,滋肾阴,功善滋阴润燥,生津止渴,故又为治疗阴虚内热消渴之佳品。又可用于肠燥便秘,有润肠通便之效。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2.《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3.《本草纲目》:“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

本品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降血糖等作用。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