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gui Zhugan Keli

温阳化饮, 健脾利湿。 用于中阳不足之痰饮。 症见胸胁支满, 目眩心悸, 短 气而咳, 舌苔白滑, 脉弦滑。

茯苓 55.20g、桂枝41.40g、白术41.40g、甘草27.60g。

开水冲服。 一次1袋,一日3次。

尚不明确。

1.严格按照功能主治使用本品。 2.服用本品期间,忌服冷饮及滋腻食品。 3.痰饮而兼见阴虚火旺者,慎用本品。

曾经对本品所含药物过敏者禁用。

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不足、脾失健运而致。 中焦阳弱,气不化津则成饮;脾运失健,湿浊不化则生痰。 痰饮停蓄,充斥膈间,故胸胁支满;饮阻于中,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饮邪冲逆,上凌心肺,故心悸、短气而咳。 而苔白滑,脉弦滑,皆痰饮内停之象,治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湿。苓桂术甘汤为温阳化饮代表方,取茯苓为君,甘补淡渗,健脾除湿、利水化饮。《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得温始开,得阳始运,故用桂枝为臣,辛散温通,温达阳气,化湿蠲饮。 君臣相伍,一利一温,无虑水饮不化。 复恐健脾化痰之力不及,故佐白术,燥湿运脾,助茯苓以培土制水,相须为用。 古谓:“脾为生痰之源。”恰乃治其本源也。 而白术伍桂枝,温阳与健脾并行,饮之与湿,易消易化也。 方用甘草者,以其药性甘平,可兼佐使两职:配桂枝以辛甘化阳、温补中焦,配白术以益气培土、健脾制水,俱充佐用;而其又擅调和诸药,兼以为使。 四药合用,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直令中阳复而痰饮除,则所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等症可平矣。历代医评: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二十一):心下有痰饮,谓痰饮之水流在膈间,故胸胁支满,支满则阻碍阳气,不得上通于头目,故目眩也。 主以苓桂术甘汤者,利水而通阳气也。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三十):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 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 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 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 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夫短气有微饮,此水饮停蓄,呼吸不利而然也。呼气之短,用苓桂术甘汤之轻清以通其阳,阳化气则小便能出矣。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卷中):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弦,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 气为饮抑则短,欲引其气,必蠲其饮。 饮,水类也。 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以行水。

大鼠6个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 SD 大鼠每天2次连续180天灌胃给予本品18.24、36.48、72.96g 饮片/kg/天(以体表面积计,分别约相当于临床人用最大给药剂量2.76g 饮片/kg/天的1.1、2.1、4.3倍),恢复期30天。 给药期间摄食量降低,给药中期和给药结束时高剂量组尿液 pH 偏低,推测为灌服大剂量高浓度药物引起,停药30天可恢复,其余指标未见明显有毒理学意义的变化。

每袋装 16g(相当于饮片55.2g)

聚酯/铝/聚乙烯药用复合膜。 每盒装 9 袋。

密封。

18 个月 。

国药准字C20220002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