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尔泊肽注射液说明书
Tirzepatide Injection
替尔泊肽
本品为无色至浅黄色溶液,澄清至显乳光,基本无可见微粒。
2 型糖尿病 本品适用于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 接受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长期体重管理 本品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 以下要求的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 . ≥28 kg/m2 (肥胖),或 . ≥24 kg/m2 (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压、血脂 异常、高血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等)。
本品的推荐起始剂量为2.5 m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2.5 mg剂量目的是起 始治疗。推荐给药4周后,将剂量增至5 m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如需要进一步加强血糖控制或改善体重管理,推荐在接受当前剂量治疗至少4周后,继续以2.5 mg的幅度增加剂量。 推荐维持剂量为5 mg 、10 mg或15 m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 本品最大给药剂量为 15 mg (该规格暂缺) , 皮下注射, 每周一次。如有必 要,可以改变每周给药的日期,但两次给药间隔应至少为 3 天 (72 小时)。 当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本品时,可继续二甲双胍的当前剂量。 在现有磺脲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替尔泊肽时, 可考虑下调磺脲类药物剂量, 降低低血糖风险。调整磺脲类药物剂量时,应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如果遗漏一次给药, 应在遗漏给药后4天 (96小时) 内尽快给药。如果超过4 天, 则略过这次给药, 按计划给药日期进行下一次给药。每种情况下, 患者都可 以恢复其常规每周一次的给药方案。
肠道不良反应 在 2 型糖尿病人群中汇总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替尔泊肽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安慰剂组为 20.4%,替尔泊肽 5 mg 组为 37.1%,替尔泊肽 10 mg 组为39.6%,替尔泊肽 15 mg 组为 43.6%)。替尔泊肽 5 mg 组(3.0%)、替尔泊肽 10 mg 组 (5.4%)和替尔泊肽 15 mg 组 (6.6%)因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患者多于安慰剂组 (0.4%)。大部分恶心、呕吐和/或腹泻报告发生在剂量递增期间,并随时间推移而减少。 下列胃肠道不良反应在使用本品治疗时的报告发生率也高于安慰剂组患者(以下按安慰剂; 5 mg; 10 mg; 15 mg 顺序分别列出发生率): 嗳气(0.4% , 3.0% ,2.5% , 3.3%)、肠胃气胀 (0% , 1.3% , 2.5% , 2.9%)、胃食管反流病 (0.4% , 1.7% ,2.5% , 1.7%),腹胀 (0.4% , 0.4% , 2.9% , 0.8%)。 在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中开展的临床试验中, 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发生胃肠 道不良反应的频率高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 (5mg: 56% , 10 mg: 56% , 15 mg: 56%,安慰剂组为 30%)。接受本品 5 mg (1.9%)、本品 10 mg (3.3%) 和本品15 mg(4.3%)的患者因胃肠道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的比例高于接受安慰剂(0.5%)。 大部分恶心、呕吐和/或腹泻事件发生在剂量递增期间,并随时间推移而减少。 其他不良反应 低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 当本品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 低血糖发生会更频繁。在一项治疗长达104 周的临床试验中, 与磺脲类药物联合给药时, 接受替尔泊肽 5 mg、10 mg和15 mg 治疗的患者分别有13.8% 、9.9%和12.8%出现低血糖(血糖水平< 3.0mmol/L), 0.5% 、0%和0.6%出现重度低血糖。 在一项针对患有 2 型糖尿病且 BM,≥27 kg/m2 的患者的试验中,本品治疗组 有 4.2%的患者报告了低血糖(血糖水平< 3.0mmol/L),而安慰剂治疗组的患者 中这一比例为 1.3%。 非2 型糖尿病患者 在一项非 2 型糖尿病的肥胖/超重成人中进行的替尔泊肽试验中,未系统采 集低血糖事件,但有 0.3%的本品治疗的患者和 0 例安慰剂治疗的患者报告血糖 水平< 3.0mmol/L。 低血压 在针对肥胖或超重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中, 使用本品的患者中低血压的发生 率 (1.6%)高于使用安慰剂的患者 (0.1%)。与未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1.2%) 相比, 在联合降压治疗的患者 (2.2%) 中低血压更常见。低血压也与胃肠道不良 事件和脱水相关。 心率增加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汇总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使用替尔泊肽治疗的 患者心率平均每分钟增加2到4次,而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心率平均每分钟增加1次。 在接受安慰剂、5 mg 、10 mg和15 mg替尔泊肽治疗的受试者中, 窦性心动过速发 作伴基线心率增加大于或等于每分钟15次的患者比例分别为 .3% 、4.6% 、5.9% 和10%。在中国患者为主的SURPASS-AP-Combo 使用甘精胰岛素、5 mg、 10 mg和15 mg的替尔泊肽治疗的患者分别有4. 、 .9% 、10.1%和11.4%发生上 述事件。心率增加的临床相关性尚不确定。 在肥胖或超重患者中开展的临床试验中, 本品治疗导致心率平均增加1至3次 /分钟,而安慰剂治疗组患者心率未增加。 超敏反应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汇总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有替尔泊肽超敏反应 的报告, 有些情况下为重度 (如荨麻疹和湿疹) 。使用本品的患者中有3.2%出现 超敏反应,而使用安慰剂的患者中有1.7%出现超敏反应。 在7项成人 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汇总的临床试验中, 106/2570 (4.1%)接 受本品治疗且具有抗替尔泊肽抗体的患者出现了超敏反应, 同时73/2455(3.0%) 接受本品治疗但没有抗替尔泊肽抗体的患者也报告了超敏反应(见【药理毒理】)。 已有上市后使用本品引起严重超敏反应(例如速发严重过敏反应、血管性水 肿)的病例报告。 在肥胖或超重患者中开展的临床试验中, 2.1%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和 0.4% 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发生了速发型超敏反应(给药后一天内), 3.5%接受本品 治疗的患者和 2.7%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发生了非速发型超敏反应。在本品治 疗的患者中,与未产生抗替尔泊肽抗体的患者 (3%)相比,产生抗替尔泊肽抗 体的患者 (6.2%)超敏反应的发生率更高(【药理毒理】)。试验中大多数超敏反 应为皮肤反应(例如皮疹、瘙痒)。 一般疾病和注射部位各种反应 疲乏:疲劳、虚弱、不适和倦怠。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 3.2% 报告了注射部位各种反应; 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 0.4%报告了注射部位各 种反应。 在7项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汇总的临床试验中, 119/2570 (4.6%)接受本 品治疗且有抗替尔泊肽抗体的患者出现了注射部位各种反应, 同时18/2455(0.7%) 接受本品治疗但没有抗替尔泊肽抗体的患者也报告了注射部位各种反应(见【药 理毒理】)。 在肥胖或超重患者中开展的临床试验中,与未产生抗替尔泊肽抗体的患者 (1%)相比,产生抗替尔泊肽抗体的患者 (11.3%)更常发生注射部位反应。 毛发脱落 接受替尔泊肽治疗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毛发脱落不良反应与体重减轻相关。在本品针对肥胖或超重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中, 替尔泊肽(7.1%女性vs0.5%男性)和安慰剂 (1.3%女性vs0%男性)治疗组女性患者报告毛发脱落的发生率高于男 性患者。无接受替尔泊肽治疗的肥胖或超重患者因毛发脱落而终止研究治疗, 1 例安慰剂治疗的肥胖或超重患者因毛发脱落而终止研究治疗。 急性肾损伤 在肥胖或超重患者中开展的临床试验中, 慰剂治疗患者报告了急性肾损伤。 急性胆囊疾病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汇总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有0.6%报告了急性胆囊疾病(胆石症、胆绞痛和胆囊切除术) , 而安慰剂治疗 组患者的这一比例为0%。 在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 1.1%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和1%安慰剂治 疗的患者报告了胆石症, 0.7%本品治疗的患者和0.2%安慰剂治疗的患者报告了胆囊炎, 0.2%本品治疗的患者和0例安慰剂治疗的患者报告了胆囊切除术。 实验室结果异常 31%至42%。安慰剂治疗组患者的胰淀粉酶水平较基线平均升高4%, 脂肪酶水平 无变化。由于没有胰腺炎的其他体征和症状, 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脂肪酶或淀粉 酶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 在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 使用本品治疗导致血清胰淀粉酶浓度相对 于基线平均升高20%至25%,血清脂肪酶浓度相对于基线平均升高28%至35% 。 安慰剂治疗组患者的胰淀粉酶和血清脂肪酶分别相对于基线平均升高2.1%和 5.8%。在没有其他胰腺炎体征和症状的情况下, 本品治疗后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 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血降钙素升高:偶见 (≥0.1%且<1%)见【注意事项】。 免疫原性 在 2 型糖尿病患者的 3 期临床研究中, 共评估了 5,025 名接受替尔泊肽治疗的患者的抗药抗体 (ADAs)。其中, 有 51.1%的患者在治疗期内产生了治疗期间ADAs (TE ADAs)。在评估的患者中, 38.3%的患者出现了持续性的 TE ADAs(ADAs 持续存在至少 16 周或更长时间)。 在接受替尔泊肽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 有 1.9%和 2.1%分别产生了针对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 (GIP)受体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的中和抗体, 同时有 0.9%和0.4%的患者分别产生了针对天然 GIP 和 GLP-1 的中和抗体。 在肥胖或超重患者 3 期临床试验中, 有 64.5% (1591/2467) 接受替尔泊肽治疗的患者产生了 ADAs。在这些试验中, 分别有 40%和 16.5%接受替尔泊肽治疗患者的抗药抗体分别产生了针对天然 GIP 和 GLP-1 的交叉反应性。 在接受替尔泊肽治疗的肥胖或超重患者中, 有 2.8%和 2.7%分别产生了针对GIP 受体和 GLP-1 受体的中和抗体, 同时有 0.8%和0.1%的患者分别产生了针对天然GIP GLP-1 的中和抗体。尽管存在 ADAs 的产生, 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会影响替尔泊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或对其疗效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上市后经验 替尔泊肽批准后使用期间报告了以下不良反应。 由于这些反应是基于一个规模不确定的人群自愿报告的, 因此并不能可靠地估计它们的发生频率或建立与药物暴露的因果关系。 超敏反应:速发严重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罕见 (≥0.01%且<0.1%) 胃肠道:肠梗阻
以下患者禁用本品: . 具有甲状腺髓样癌 (MTC) 的个人病史或家族史, 或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 瘤综合征 (MEN 2)患者。 . 已知对替尔泊肽或产品中的任何辅料成分存在严重超敏反应。 替尔泊肽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包括速发严重过敏反应和血管性水肿 。
甲状腺 C 细胞肿瘤风险 在有临床意义的血浆暴露水平下的为期 2 年的研究中替尔泊肽导致雌性和雄性大鼠甲状腺 C 细胞肿瘤(腺瘤和癌)的发生率增加,呈剂量依赖性和治疗时间依赖性。尚不清楚本品在人体中是否会引起甲状腺 C细胞肿瘤及甲状腺髓样癌 (MTC), 因为尚未确定替尔泊肽诱导的啮齿类动物甲状腺 C 细胞肿瘤是否与人类相关。 本品禁用于有 MTC 个人史或家族史的患者或 MEN 2 患者。应告知患者使用本品存在的潜在 MTC 风险, 并告知甲状腺肿瘤的症状(例如颈部肿块、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持续的声音嘶哑)。 在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定期监测血清降钙素或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对MTC早期检测的价值尚未确定。这种监测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操作风险,因为血清降钙素的检测特异性低, 而甲状腺疾病的背景发生率高。血清降钙素值显著 MTC , MTC 患者的降钙素值通常> 50 ng/L。如果血清降钙素测量值升高, 则应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评估。体格检查或颈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患者,也应进行进一步评估。 胰腺炎 在接受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了急性胰腺炎,包括致命性和 非致命性出血性或坏死性胰腺炎。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中,经裁定,在13名接受替尔泊肽治疗 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确认了14例急性胰腺炎事件 (0.23名患者/100暴露年),在3 名接受对照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确认了3例事件 (0.11名患者/100暴露年) 。本品尚 未在具有胰腺炎既往史的患者中开展研究。 目前尚不明确具有胰腺炎既往史的患 者使用本品是否存在发生胰腺炎的风险。 在肥胖或超重患者中开展的临床试验中, 本品治疗组有0.2%的患者发生经裁 定确认的急性胰腺炎 (0.14名患者/100暴露年),而安慰剂治疗组为0.2%的患者 (0.15名患者/100暴露年)。尚未在具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中开展本品研究。尚 不清楚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在接受本品治疗时发生胰腺炎的风险是否更高。 本品开始给药后, 应密切观测患者胰腺炎的体征和症状(包括持续重度腹痛, 有时会放射至背部, 并可能伴有或不伴有呕吐) 。如果怀疑发生胰腺炎, 应停用 本品并开始适当的治疗。 低血糖 接受本品与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 能会增加低血糖包括重度低血糖的风险。 在一项针对患有2型糖尿病且BM,≥27 kg/m2的患者的试验中,本品治疗组有 4.2%的患者报告了低血糖(血糖<3.0mmol/L) , 而安慰剂治疗组患者中的这一比 例为1.3%。在该试验中, 与未使用磺脲类药物的本品治疗的患者(2.1%) 相比, 使用本品联合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药物) 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10.3%)。 通过减少磺脲类药物 (或其他伴随使用的胰岛素促泌剂) 的剂量, 可降低低血糖的风险。应告知患者使用这些伴随药物所带来的低血糖风险, 指导患者掌握 低血糖的体征和症状。 超敏反应 有报告接受替尔泊肽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例如速发严重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在肥胖或超重患者临床试验中, 0.1%的本品治疗患者发生了重度超敏反应, 而安慰剂组无患者发生重度超敏反应。如果发生超敏反应, 建议患者立即就医, 并停用本品。既往对替尔泊肽或者本品的辅料存在严重超敏反应的患者禁用本品。 已有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引发速发严重过敏反应和血管性水肿的报告。对 GLP-1受体激动剂有血管性水肿史或速发严重过敏反应史的患者应慎用本品, 因 为目前尚不清楚此类患者使用本品时是否更易发生速发过敏反应。 急性肾损伤 本品与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关,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 这些事件可能导致脱水, 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急性肾损伤。应告知接受本品治疗的 患者, 可能由于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发生脱水的潜在风险, 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体 液过度损耗和电解质紊乱。对于老年人尤其应考虑到这一点, 他们可能更容易发 生此类并发症。 在接受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的患者中,已有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衰竭恶化 (有时可能需要血液透析) 的上市后报告。其中部分报告发生事件的患者无已知 基础肾病。大部分报告的事件发生在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脱水的患者中。当 开始给予本品时或进行剂量递增时应监测肾功能。 重度胃肠道疾病 使用本品可能与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关, 有些情况下为重度 【不良反应】)。 尚未在重度胃肠道疾病(包括重度胃轻瘫) 患者中进行关于本品的研究, 因此不 推荐这类患者使用本品。 急性胆囊疾病 在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后报告中,已经报告了胆石症或胆囊 炎等胆囊疾病急性事件。 本品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本品治疗患者中 有0.6%的患者报告了急性胆囊疾病 (胆石症、胆绞痛和胆囊切除术) , 而安慰剂 治疗组患者这一比例为 。 体重大幅或快速下降与发生急性胆囊疾病风险相关。在肥胖或超重患者中开 展的临床试验中,本品治疗组有 1.1%的患者报告了胆石症,安慰剂治疗组为 1.0%。 本品治疗组有0.7%的患者报告了胆囊炎, 安慰剂治疗组为 0.2% 。0.2%接受本品治疗患者和 0 例安慰剂治疗患者报告了胆囊切除术。这些急性胆囊事件与体重下降成正相关。 如果怀疑胆囊炎,应进行胆囊诊断检查和适当的临床随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 (在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史的患者中) 血糖控制的快速改善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短暂恶化相关。尚未在需要紧急 治疗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黄斑水肿 患者中进行关于本品的研究。具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史的患者使用本品时应密 切监测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情况。 自杀行为和意念 在其他长期体重管理产品的临床试验中报告了自杀行为和意念。监测接受本 品治疗的肥胖或超重患者是否出现抑郁或抑郁恶化、自杀想法或行为,和/或情 绪或行为的任何异常变化。出现自杀想法或行为的肥胖或超重患者应终止本品治 疗。有自杀企图或主动自杀意念史的肥胖或超重患者应避免使用本品。 本品不适用于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
. 本品每周给药一次,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给药, 不必考虑是否进餐。 . 本品可在腹部、大腿或上臂进行皮下注射。 . 每次注射时应轮换注射部位。 . 本品使用前应检查外观。溶液应澄清, 为无色至淡黄色。如发现异物或者 变色,不得继续使用。 . 尚未在18岁以下患者中确定替尔泊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无需根据年龄、性别、人种、族裔、体重调整剂量。 . 在开始本品治疗之前, 对患者进行正确注射技术培训。完整的带插图的给 药说明请参阅随附的使用说明。 肾功能损害患者 对于肾功能损害患者, 包括终末期肾脏疾病 (ESRD) 患者, 无需调整剂量。然而, 对于在重度肾功能损害和 ESRD 患者中使用替尔泊肽的经验有限。在使用替尔泊肽治疗这些患者时应谨慎。 肝功能损害患者 对于肝功能损害患者, 无需调整剂量。然而, 对于在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中 使用替尔泊肽的经验有限。在使用替尔泊肽治疗这些患者时应谨慎。
如果发生药物过量, 应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实施适当的支持治疗。考虑到替尔泊肽的半衰期约为 5 天, 可能需要对这些症状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
妊娠 风险总结 妊娠女性使用本品的数据有限, 不足以确定与药物相关的重大出生缺陷、流 产或其他不良母体或胎儿结局风险。关于妊娠期内糖尿病控制不佳对母体或胎儿 的风险请参见(临床注意事项) 。基于动物生殖研究, 妊娠期间暴露于替尔泊肽 可能对胎儿产生风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仅当潜在获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风 险时, 才能在妊娠期间使用本品。体重下降对妊娠患者没有益处, 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危害。对于肥胖或超重患者, 妊娠期间不应使用本品来减轻体重, 在发现妊娠时应停用本品治疗。 在器官形成期间接受替尔泊肽给药的妊娠大鼠中,在临床药物暴露水平下 (根据AUC测算) , 观察到了胎仔生长减缓和胎仔异常。在器官形成期间接受替尔泊肽给药的家兔中, 在临床相关药物暴露水平下(根据AUC测算) , 观察到了 胎仔生长减缓。这些对动物胚胎/胎仔的不良影响与本品对母体体重和摄食量的 药理学影响同时出现。 在孕前HbAlc>7%的糖尿病女性患者中,主要出生缺陷的估计背景风险为 6%-10% , 而在HbAlc>10%的女性患者中,报道的背景风险高达20%-25%。适用本品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流产的估计背景风险尚不明确。与总体人群相比,适用本品的肥胖或超重人群中重大出生缺陷和流产的估计背景风险增加。在美国普通人群中, 经临床确认的妊娠中, 主要出生缺陷和流产的估计背景风险分别为2%-4% 和15%-20%。哺乳 风险总结 尚无关于人类或者动物母乳中是否存在替尔泊肽或其代谢产物是否影响母乳喂养婴儿或影响产奶量的数据。应同时考虑母乳喂养对发育和健康的益处, 母亲对本品的临床需求, 以及本品或母体基础疾病对母乳喂养婴儿可能造成的任何潜在不良影响。尚未确定本品在儿童患者 (18岁以下)中的安全性和疗效。7项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临床试验汇总中, 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 1539 名 (30.1%)基线时为65岁或65岁以上, 212名 (4.1%)为75岁或75岁以上。 在这些患者和年轻患者之间未发现安全性或有效性的总体差异, 但不能排除 一些老年人个体敏感性更高的情况。 在肥胖或超重患者中开展的临床试验中, 接受本品治疗的 226 名 (9.0%)患者在基线时年龄为 65 岁或 65 岁以上, 13 名患者 (0.5%)为 75 岁或 75 岁以上。 在 65 岁及以上患者和年轻成人患者之间未观察到安全性或有效性的总体差异。
A级:
与胰岛素促泌剂 (如磺脲类药物) 联合使用 替尔泊肽可降低血糖。起始本品治疗时, 应考虑减少联合使用的促胰岛素分 泌剂(如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口服药物 本品可延缓胃排空, 因而可能影响伴随口服药物的吸收。本品与其他口服药 物联合服用时应谨慎。 在使用本品时, 应密切监测同时服用疗效依赖于阈值浓度的口服药物或治疗 窗狭窄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 建议使用口服激素避孕药的患者换用非口服避孕措施, 或在起始本品治疗或 者每次剂量递增后的前4周内在原有口服避孕药物基础上增加屏障避孕措施。非 口服用药的激素避孕药物预计不会受到本品的影响。
血糖控制 替尔泊肽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减少食物摄入并降低体重。 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替尔泊肽可增强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敏感性 治疗28周后,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结果提示, 替尔泊肽增强了全身胰岛素敏感性。 胰高血糖素分泌 治疗28周后,替尔泊肽降低了空腹和餐后胰高血糖素浓度。替尔泊肽15mg 可使空腹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28%, 混合餐后胰高血糖素AUC降低43%, 而安慰剂无变化。 胃排空 替尔泊肽可延缓胃排空, 该作用在首次给药后最为明显, 且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替尔泊肽可延缓餐后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长期体重管理 替尔泊肽可降低体重, 且脂肪量下降幅度大于瘦体重下降幅度。替尔泊肽可降低能量摄入,该效应可能是通过影响食欲所介导的。
健康受试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替尔泊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类似。健康 受试者和肥胖或超重患者之间, 替尔泊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类似。每周一次, 给 药4周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暴露量增加与剂量增加成正比。 吸收: 皮下给药后, 替尔泊肽达到最大血浆浓度的中位时间(范围) 为24小 时 (8-7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后,替尔泊肽的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0%。在腹部、大腿或上臂皮下给予替尔泊肽达到的暴露量类似。 分布: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皮下给药后,替尔泊肽的平均表观稳态分布容积 约为10.3L。在肥胖或超重患者中皮下给药后, 替尔泊肽的平均[变异系数(CV)%] 表观稳态分布容积约为9.7L。替尔泊肽与血浆白蛋白高度结合(99%)。 代谢:替尔泊肽通过肽主链的溶蛋白性裂解、 C20脂肪酸基团的#-氧化和酰 胺水解进行代谢。 消除: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替尔泊肽的表观人群平均清除率为0.061L/h,在肥 胖或超重患者中替尔泊肽的表观人群平均清除率为0.056 L/h (, 消除半衰期约为 5天,从而可以每周给药一次。替尔泊肽通过代谢消除。替尔泊肽代谢物的主要 排泄途径为尿液和粪便排泄。在尿液或粪便中未检测到替尔泊肽原型药物。 特殊人群:内在因素,如年龄、性别、人种、族裔或体重对替尔泊肽的PK 特征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影响。 肾功能损害患者: 肾功能损害不影响替尔泊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肾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相比, 在肾功能损害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终末期肾病) 不同的患者中, 评价了5mg单次给药后替尔泊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未观察到临床相关差异。 肝功能损害患者: 肝功能损害不影响替尔泊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肝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相比, 在不同程度肝损害(轻度、中度、重度) 患者中, 评价了5mg 单次给药后替尔泊肽的药代动力学,未观察到临床相关差异。 中国2 型糖尿病患者: 替尔泊肽在中国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表现与在国外人群中观察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在接受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替尔泊肽的中国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了替尔泊肽的药代动力学。起始给药剂量为 2.5 mg 每周一次,随后每 4 周剂量增加 2.5 mg,直至 10 mg (队列 1)或 15 mg (队列 2)。以 5 mg、10 mg 或 15 mg 每周一次剂量给药 4 次后评估药代动力学。 在中国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平行组的 III 期临床研究中,入组40周受试者 (N=572) 替尔泊肽的血浆暴露也与在国外人群中观察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本品为一次性预填充注射笔, 内置装有 0.5ml 液体的预灌封注射剂组合件(带 注射针)。预灌封注射器针筒由I型玻璃制成, 一端由溴化丁基橡胶活塞封闭。 2 支/盒, 4 支/盒。
避光,密闭, 2~8℃保存。不得冷冻。 必要时,在不超过 30℃的条件下,将本品存放于原包装内,避光保存, 最 多可保存 21 天。
24 个月
HJ20240020,HJ20240021 ,HJ20240022 ,HJ2024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