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说明书

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说明书

Vunakizumab Injection

夫那奇珠单抗

活性成份:夫那奇珠单抗(重组抗IL-17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辅料:组氨酸,聚山梨酯80,稀盐酸,蔗糖,注射用水

淡黄色澄明液体。

用于治疗适合接受系统治疗或光疗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成人患者。

本品应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经验的医生指导和监督下使用。 用量 推荐剂量为240mg(120mg注射两次),第0、2、4周进行皮下注射,随后每4周给药一次。 用法 本品应皮下注射给药。如可能,应避免在银屑病皮损部位进行注射。 接受正规的皮下注射技术培训后,如医生认为合适,患者可自行注射本品。医生应确保进行适当的随访,并指导患者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使用说明进行注射。使用说明详见【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预充式自动注射笔的使用操作和废弃处理说明】。 特殊人群 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患者 尚未在这类患者人群中进行本品的临床研究。 群体药代动力学(PopPK)分析未发现肝肾功能对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影响。

安全性特征总结 在斑块状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人的盲法或开放的临床研究中,共计1699人接受了本品治疗,累计暴露972.91病人年。其中,897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接受了本品治疗,383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暴露于本品至少一年。 本品最常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是上呼吸道感染和注射部位反应。 不良反应列表 按照MedDRA系统器官分类列出了本品在斑块状银屑病III期临床研究中安慰剂对照阶段的ADRs(表1)。在每个系统器官分类中,按照发生频率对ADR进行排序,发生频率最高的排在最前。频率相同时,按严重程度降序排列药物不良反应。此外,每种ADR对应的频率分类基于如下惯例:十分常见(≥1/10);常见(≥1/100至<1/10);偶见(≥1/1000至<1/100);罕见(≥1/10000 至<1/1000);十分罕见(<1/10000)。 在整个52周治疗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5%)为上呼吸道感染、注射部位反应、高尿酸血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高脂血症、血甘油三酯升高、血尿酸升高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安全性特征与12周观察到的安全性特征基本一致。 特定不良反应描述 感染 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进行的III期临床研究的12周安慰剂对照阶段,夫那奇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7.8%和18.3%的患者报告了感染,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大多数不需要停止治疗。夫那奇珠单抗组有1例(0.2%)患者发生了严重感染,安慰剂组无患者发生严重感染。 在整个52周治疗期间,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有38.6%的患者报告了感染,2例(0.3%)患者发生严重感染。 注射部位反应 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进行的III期临床研究的12周安慰剂对照阶段,夫那奇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6.3%和2.2%的患者发生了注射部位反应ADR。在整个52周治疗期间,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有9.5%的患者报告了注射部位反应。最常见注射部位反应为发红和瘙痒,主要为轻度,且未导致停用夫那奇珠单抗。 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斑块状银屑病III期临床研究的12周安慰剂对照阶段,夫那奇珠单抗组有0.4%的患者发生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DR,发生频率略高于安慰剂组。在整个52周治疗期间,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有0.7%的患者报告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但大多为轻度、一过性且可逆。 免疫原性 III期临床研究表明,接受夫那奇珠单抗治疗长达52周的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5.0%的患者产生了抗药抗体,其中2.4%为中和抗体。

对本品活性成分或任何辅料存在严重超敏反应者禁用。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活动性感染者禁用(例如活动性结核。

感染 临床研究中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有观察到感染的发生。 有慢性感染或复发性感染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本品治疗。应指导患者出现感染体征或症状时,咨询医生意见。如患者出现严重感染,应密切监测,并停用本品,直至感染消退。 临床研究中未报告结核病易感性增加,但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不应使用本品。潜伏性结核病患者应考虑在使用本品前进行抗结核病治疗。 超敏反应 如发生过敏性反应或其他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本品,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斑块状银屑病III期临床研究中夫那奇珠单抗组有1例新发克罗恩病的病例报告,强直性脊柱炎III期临床研究中夫那奇珠单抗组有1例新发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报告,严重程度均为中度。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应慎用本品,并进行密切监测。 免疫接种 无针对活疫苗应答影响的数据,本品不应与活疫苗一起使用。 处置和其他操作的特殊注意事项 使用前请仔细阅读并遵循包装说明书中的预充式自动注射笔的使用操作和废弃处理说明。 自动注射笔仅供一次性使用。 如果本品出现颗粒或者溶液混浊和/或明显棕色,则不应使用。 不得使用经过冷冻的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 任何未使用的药品或废料应当按照当地要求进行处理。

临床研究中未报告药物过量病例。 如果发生药物过量,建议监测患者任何不良反应的症状或体征,并立即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

尚未确定本品在18岁以下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未发现年龄对药代动力学(PK)参数有显著影响。老年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目前尚无在孕妇中使用本品的研究数据。动物研究并未显示本品对妊娠、胚胎、胎仔发育、分娩或产后发育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有害影响。由于动物生殖研究不能完全预测人体反应情况,最好避免在妊娠期间使用夫那奇珠单抗。尚无本品是否会经人乳汁分泌的数据,由于免疫球蛋白可通过母乳分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本品。

A级:

目前尚未进行正式的体内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同时对IL-17A调节CYP450酶的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然而,慢性炎症期间某些CYP450酶的形成受到细胞因子水平增加的抑制。因此,抗炎治疗,例如使用IL-17A抑制剂夫那奇珠单抗,可能导致CYP450水平正常化,致使合并使用的经CYP450酶代谢的药物暴露量降低。因此,不能排除本品对治疗窗较窄、需要个体化调整剂量的CYP450酶底物(例如华法林)存在有临床意义的作用。接受本品治疗时,需关注联合使用的其它经肝药酶代谢药物的暴露情况,必要时调整剂量。

夫那奇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 IgG1 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结合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7A(IL-17A)并阻断其与 IL-17 受体的相互作用。IL-17A 是一种参与正常炎症及免疫应答的天然细胞因子。夫那奇珠单抗能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 【临床药理】 作用机制 夫那奇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 IgG1 抗白介素-17A(IL-17A)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特异性结合 IL-17A,从而抑制下游 CXCL1 的产生,阻碍此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下游信号转导及缓解炎症过程。 遗传药理学 目前尚无本品的遗传药理学相关研究资料。

生殖毒性 雌雄小鼠分别于交配前 14 天、28 天开始给药至交配每周 1 次皮下注射给予夫那奇珠单抗 50、250 和 1000 mg/kg,对小鼠生育力及早期胚胎发育均未见明显影响,NOAEL 为 1000 mg/kg,以 mg/kg 计,为人最大推荐剂量(MRHD)的 250 倍。 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妊娠小鼠于妊娠期(GD)第 6 天和 GD13 皮下注射给予夫那奇珠单抗 50、250 和 1000 mg/kg,未见明显胚胎-胎仔发育毒性,NOAEL 为 1000 mg/kg(以 mg/kg 计,为 MRHD 的 250 倍)。妊娠兔于器官发生期(GD6-18)每 6 天 1 次皮下注射给予夫那奇珠单抗 20、40 和 80 mg/kg,未见明显母体毒性。80 mg/kg 剂量下可见一定胚胎-胎仔发育毒性,主要表现为孕兔早期吸收胎数、吸收胎总数、着床后丢失率、有吸收胎孕兔百分率升高,胎仔前肢掌骨和指骨骨化数降低,总胎仔骨骼畸形率和第 5、6 胸骨节分离发生率升高;对胚胎-胎仔发育的 NOAEL 为 40 mg/kg(以 mg/kg 计,为 MRHD 的 10 倍;以 AUC 计,约为 MRHD 的 5 倍)。 围产期毒性试验中,妊娠小鼠于妊娠第 6 天至离乳约每 7 天 1 次皮下注射给予夫那奇珠单抗 50、250 和 1000 mg/kg,未见明显母体或围产期毒性,NOAEL 均为 1000 mg/kg(以 mg/kg 计,为 MRHD 的 250 倍;以 AUC 计,约为 MRHD 的 96 倍)。 致癌性 尚未在动物研究中评估失那奇珠单抗的致癌或致突变潜力。一些已发表文献显示,IL-17A 在体外可直接促进癌细胞侵袭,而其他一些研究报告则认为 IL-I7A 能够促进 T 细胞介导的肿瘤排斥反应。在小鼠中采用中和抗体清除 IL-17A,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尚不清楚小鼠模型的试验结果与人恶性肿瘤风险的相关性。

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III 期临床研究中,评估了本品治疗中重度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研究入组的 690 例患者中,44.5% 患者既往接受过银屑病非生物制剂系统治疗、22.0% 接受过光疗、4.6% 接受过生物制剂治疗。 夫那奇珠单抗组基线 PASI 中位评分为 20.1 分,基线 sPGA 评分大多数为中度(41.2%)或重度(49.9%),少数为极重度(9.0%),基线银屑病受累中位 BSA 为 31.0%。 患者随机分配(2:1)接受夫那奇珠单抗(240 mg,第 0、2、4 周给药,随后每 4 周一次给药)或安慰剂至第 12 周。随机至安慰剂组的患者第 12 周时转为夫那奇珠单抗 240 mg 治疗至第 52 周。 临床疗效 第 12 周时,研究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即由 PASI 90 应答和 sPGA 0/1 应答组成的共同主要疗效终点)及关键次要研究终点(即 PASI 75 应答、PASI 100 应答和 sPGA 0 应答),这些改善可持续至第 52 周。 亚组分析表明,无论年龄、性别、体重以及既往生物制剂治疗情况,夫那奇珠单抗治疗均有效。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III 期临床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本品治疗第 12 周时患者的 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相比基线明显改善,夫那奇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第 12 周时 DLQI 相比基线的平均降幅分别为-9.1 和-3.5。夫那奇珠单抗组患者达到 DLQI 0/1 的比例明显高于安慰剂组。这种改善一直持续至第 52 周。

吸收 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接受 240 mg 单次皮下注射夫那奇珠单抗后,血清浓度大约在给药后 7 天达到峰值,夫那奇珠单抗的平均(标准差)Cmax为 29.5(6.2)μg/mL。 夫那奇珠单抗第 0、2、4、8 周进行皮下注射 240 mg 后,第 12 周时的平均血清谷浓度(标准差)为 32.6(14.2)ug/mL,12 周后 240 mg 每 4 周一次,平均稳态谷浓度(标准差)为 28.7(14.2)μg/mL。 分布 根据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的总体分布容积为 3.40L。 生物转化 夫那奇珠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预计通过与内源性免疫球蛋白相同的分解代谢途径降解为小肽和氨基酸。 消除 根据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平均血清清除率为 0.236L/天,清除率不受剂量和给药时长的影响。 线性/非线性 在 8 mg 至 240 mg 剂量范围内皮下注射后,夫那奇珠单抗的暴露水平(Cmax和 AUC)与剂量大致成比例增加。 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健康受试者、银屑病患者和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中年龄对夫那奇珠单抗清除率无显著影响。65 岁及以上受试者中夫那奇珠单抗的表观清除率与 65 岁以下受试者相似。 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患者 根据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肝功能(ALT)和肾功能(肌酐清除率 CLcr)不会显著影响夫那奇珠单抗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按照肌酐清除率分层,肾功能正常(CLcr ≥ 90 mL/min)和轻度(60 ≤ CLcr<90 mL/min)、中度(30 ≤ CLcr<60 mL/min)肾功能损伤受试者的清除率无明显差别。按照肝功能指标 ALT 进行四分位数分层后,不同 ALT 的受试者的清除率的中位值相近。 体重对药代动力学影响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体重在研究人群的 5%(50.9 kg)分位数的受试者的表观清除率 CL/F 降低约 34%,而相同剂量下 AUC 增加约 52%;体重在研究人群的 95%(95 kg)分位数受试者的表观清除率 CL/F 增加约 53%,而相同剂量下 AUC 降低约 34%。

注射剂

预充式自动注射笔装:120 mg(1 ml)/支;预充式安全注射针装:120mg(1ml)/支

1ml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灌装于预充式注射器的玻璃针筒中,并且用橡胶塞封闭针筒。针头采用橡胶针帽包裹。注射器封装于一次性使用的单剂量自动注射笔中。 包装规格为1支/盒。

于2~8°C避光保存和运输。请勿冷冻。

24个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医库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