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维得利珠单抗说明书
Vedolizumab for injection
维得利珠单抗
注射用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是一种抗人α4β7整合素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IgGlK亚类)。 辅料:L-组氨酸、L-组氨酸盐酸盐、L-精氨酸盐酸盐、蔗糖和聚山梨酯80。 本品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 分子量:约为146.837 Da
溃疡性结肠炎 本品适用于治疗对传统治疗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应答不充分、 失应答或不耐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成年患者。 克罗恩病 本品适用于治疗对传统治疗或TNFα抑制剂应答不充分、失应答或不耐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成年患者。
本品治疗的启动和监控应由具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经验 的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参见(注意事项》)。 用量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本品的建议剂量为300 mg,静脉输注给药,在第0、2和6周以及随后每 8周给药一次。 如果第14周仍未观察到治疗获益,则应停止治疗。 对于对本品治疗有应答的患者,可以按照标准治疗,考虑逐步减少糖皮质 激素用量或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 给药方法 本品仅用于静脉输注。静脉给药前需要对其进行复溶,并进一步稀释。本 品通过静脉输注给药并持续30分钟以上。请勿通过静脉推注给药。本品冻干粉 必须用无菌注射用水复溶,并在给药前使用250 mL无菌0.9%氯化钠溶液或250 mL无菌乳酸林格氏液稀释。输注完成后,用30 mL无菌0.9%氯化钠溶液或30 mL无菌乳酸林格氏液冲洗。在输注期间观察患者直到输注完成。 复溶和输注说明 1.制备本品静脉输注溶液时应使用无菌技术。 2.取下药瓶的易掀盖,并用酒精棉擦拭。在室温(20°C-25°C)下,使用配有 21-25号针头的注射器,将本品用4.8 mL无菌注射用水复溶。 3.将注射针头插入药瓶瓶塞中心,使无菌注射用水沿瓶壁注入,以避免产生 过多的泡沫。 4.轻轻旋转药瓶至少15秒。不得剧烈摇晃或倒置。 5.将药瓶置于室温(20°C-25°C)下静置20分钟,使药粉溶解、泡沫消散;此 时可旋转药瓶,观察溶解情况。如果20分钟后未完全溶解,再静置10分 钟,待其完全溶解。如果制剂在30分钟内未溶解,请勿使用。 6.稀释前,目视检查复溶溶液,观察是否存在不溶性颗粒物和出现变色。溶 液应透明或乳白色,无色至淡黄色,无可见颗粒物。若混合溶液中出现异 常颜色或颗粒物,请勿使用。 7.一旦溶解,则轻轻倒转小瓶3次。 8.立即使用配有21-25号针头的注射器抽取5mL (300 mg)复溶后本品。 9.将5mL (300 mg)复溶后本品加入250 mL无菌0.9%氯化钠溶液或250 mL乳 酸林格氏液中,轻轻混合输液袋(加入本品之前,无需从输注袋中抽取5 mL溶液)。制备完成的输注液或静脉输注装置中不得添加其他药品。静脉输注需持续30分钟以上。
安全性概要 在国外3项溃疡性结肠炎(GEMINI I)或克罗恩病(GEMINI II和III)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对本品进行了研究。两项对照研究(GEMINI I和II)中,共有1434例患者于第0周、第2周以及随后每8周或每4周一次(从第6周至第52周)接受本品300 mg治疗;297例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持续至第52 周,84%本品治疗患者以及78%安慰剂治疗患者报告了不良事件。52周内,19%本品治疗患者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13%安慰剂治疗患者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III期临床试验每8周一次与每4周一次给药组中,发现了相似的不良事件 发生率。因不良事件导致本品治疗暂停的患者比例为9%;导致安慰剂治疗暂停 的患者比例为10%。GEMINI I和II中,发生比例25%的不良反应为恶心、鼻咽炎、 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痛、发热、疲劳、头痛、咳嗽。4%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报 告了输注相关反应。 GEMINI III是一项短期(10周)安慰剂对照的诱导试验,报告的不良事件 类型类似于长期52周试验,但发生率低于长期52周试验。 另有279例患者于第0周、第2周接受/本品治疗,随后接受安慰剂治疗, 持续至第52周。这些患者中,84%发生了不良事件,15%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 在此前II期或III期本品临床研究中招募的患者(n= 1822),有资格参与一 项正在进行中的开放性研究,接受本品300 mg每4周一次治疗。 上市后经验 上市后有过敏反应的报告,频率未知。 特定不良反应的描述 输注相关反应和过敏反应 GEMINI I和II中,4%本品治疗患者和3%安慰剂治疗患者发生了研究者定义 为输注相关反应(IRR)的不良事件(参见【注意事项】)。本品治疗患者中最常观察到的IRR (多于2次报告)有恶心、头痛、瘙痒、头晕、疲劳、输注相关反 应、发热、荨麻疹和呕吐。报告为某种IRR的单个不良事件的出现率均不超过 1%。大多数IRR为轻度或中度,<1%导致研究治疗中断。输注结束后,所观察 到的IRR 一般无需或仅需轻微干预,即可得到缓解。多数输注相关反应发生于 最初2小时内。发生了输注相关反应的患者中,接受本品给药的患者最初2小 时内发生的输注相关反应多于接受安慰剂给药患者所发生的输注相关反应。多 数输注相关反应不太严重,发生于输注期间或输注结束后1小时内。 1起严重IRR不良事件过敏反应发生于1名克罗恩病患者第2次输注期间 (症状报告为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荨麻疹、潮红、皮疹、血压和心率升高), 停止输注并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和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后,症状得到成功控制。 第0周、第2周接受本品治疗之后给予安慰剂的患者,失去应答后,重新接受 本品治疗,IRR率未见升高。 在临床试验中,对于发生轻度IRR或过敏反应的患者,医生可在下次输注前预先给予标准治疗(例如,抗组胺药物、氢化可的松和/或对乙酰氨基酚)。 感染 GEMINI I和II中,接受本品治疗患者中的感染率为0.85 /患者年,安慰剂治疗患者中的感染率为0.70/患者年。感染主要包括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 鼻窦炎、尿路感染。感染得到控制后,多数患者继续接受本品治疗。 GEMINI I和II中,本品治疗患者中的严重感染发生率为0.07 /患者年,安慰剂治疗患者中的严重感染发生率为0.06 /患者年。严重感染发生率并未随时 间显著增加。克罗恩病患者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更常见严重感染,肛门脓肿是 克罗恩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在接受本品治疗的成年患者中开展的对照、开放研究中,报告了严重感染, 包括肛周脓肿、结核病、败血症(导致了一些致死性病例)、沙门氏菌败血症、 李斯特菌脑膜炎、贾第虫病和巨细胞病毒性结肠炎。 GEMINI I和II中,1434名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的4名(0.3%)和297名 接受安慰剂的患者中的2名(0.7%)报告了败血症,包括细菌性败血症和败血性休克。在这些研究期间,2名接受本品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因败血症或败血性休克而死亡,这2名患者均有严重的合并症及复杂的住院病程,导致其死亡。 在一项开放长期扩展研究中,报告了其他败血症病例(部分致命),包括细菌性 败血症和败血性休克。接受本品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的败血症 发病率为每1000患者年2例。 在临床研究中,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结核病筛查。在本品对照研究中诊断岀 1例潜伏性肺结核。在开放研究期间又诊断出肺结核病例。所有这些观察到的 病例都没有肺外表现。 免疫原性 GEMINI I和II中,本品的免疫原性率为4% (1434名接受本品连续治疗的患者中,56例患者在治疗期间任何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显示抗维得利珠单抗抗体阳性)。在这56例患者中,9例患者持续阳性(2次或更多次研究访视时的抗维 得利珠单抗抗体阳性),33例患者出现了中和性抗维得利珠单抗抗体。在这9 名持续阳性的患者中,8名患者的维得利珠单抗浓度数据可用,其中6名浓度 未检测到,2名检测到浓度降低,这9名受试者均未在第6周或第52周实现临 床缓解。 GEMINI I和II中,本品治疗结束后16周(最后一次给药后约第5个半衰 期),患者体内检出抗本品抗体的频率约为10%。 GEMINI I和II中,发生了研究者评估为IRR的不良事件的61例患者中,3 例患者(5%)体内能够持续检出抗维得利珠单抗抗体阳性。 总之,抗维得利珠单抗抗体与临床应答或不良事件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 然而,由于产生抗维得利珠单抗抗体的患者人数有限,故无法进行明确评估。 恶性肿瘤 GEMINI I和II中,1434名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有6名(0.4%)报告了恶 性肿瘤(异常增生和基底细胞癌除外),其中包括结肠癌(n=2)、移行细胞癌 (n=1)、乳腺癌(n=1)、阑尾类癌(n=1)和鳞状细胞癌(n=1), 297名接受安 慰剂治疗的患者中有1名(0.3%)报告了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正在进行的 开放长期扩展研究中观察到的恶性肿瘤(发育不良和基底细胞癌除外)包括B 细胞淋巴瘤、乳腺癌、结肠癌、恶性肝肿瘤、恶性肺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原 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肺癌、肾癌和鳞状细胞癌。 总体而言,截至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并未表明本品治疗会导致恶性肿瘤风 险增加;然而,恶性肿瘤病例数量很少,且长期用药数据有限。 肝损伤 有报告称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会升高(参见【注意事项】)。在GEMINI I和II中,3名患者报告了肝炎的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转氨 酶升高伴或不伴胆红素升高,症状与肝炎一致(例如,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厌食)。这些不良反应发生在2至5次本品给药后;然而,根据病例报告信息,尚不清楚这些反应是否表明为药物诱导或自身免疫病因。所有患者均在停 止治疗后恢复,其中部分患者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对照研究中,本品治疗 患者和安慰剂治疗患者,ALT和AST升高(≥3 x ULN)的发生率<2%。在开放研 究中还观察到1例严重肝炎。 活疫苗和口服疫苗 尚未获得关于接受本品治疗患者接种活疫苗后,发生继发性感染传播的数据。 一项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中,61名受试者本品750 mg单次给药(建议剂量的2.5倍),62名受试者接受安慰剂,随后肌内接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口服霍乱疫苗。接种3次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后,接受本品治疗的受试者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保护性免疫率没有降低。然而,本品暴露受 试者接种两剂灭活口服霍乱疫苗后,其血清转换率和抗霍乱滴度相较于安慰剂受试者有所降低。对其他口服和鼻腔疫苗的影响未知。
对本品中任何成份过敏者。 活动性重度感染(例如结核病、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李斯特菌)和机会性感染(例如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
本品应在配备可管理急性过敏反应(包括速发型过敏反应(如果发生))的 医疗环境中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给药。本品给药时,应同时备好适当的监测和 医疗支持措施。每次输注期间,应持续观察所有患者。对于前2次输注,还应在输注结束后约2小时内,观察急性过敏反应体征和症状。对于所有后续输注, 应于输注结束后约1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观察。 输注相关反应 临床研究中,曾报告过输注相关反应(IRR)和过敏反应,其中大多数为轻度至中度反应(参见【不良反应】)。 如果发生重度IRR、类过敏反应或其他重度反应,应立即终止本品给药,同时启动适当治疗(例如,肾上腺素和抗组胺药物)(参见【禁忌】)。 如果发生轻度至中度IRR,可以降低输注速率或中断输注,并启动适当治疗。 一旦轻度或中度IRR得到缓解,可继续进行输注。对于有轻度至中度本品IRR 病史患者,医生应考虑下次输注前进行预先给药(例如,抗组胺药物、氢化可 的松和/或对乙酰氨基酚),以尽量减少风险(参见【不良反应】)。 感染 本品是一种肠道选择性整合素抑制剂,未观察到全身性免疫抑制活性(参见【药理毒理】)。 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参见【不良反应】)。相对于安慰剂,接受本品治疗后临床研究中最常报告的感染发生率更高,涉及上呼吸道和鼻粘膜(例如,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也报告了严 重感染的案例,包括肛周脓肿、败血症(部分致命)、结核病、沙门氏菌败血症、 李斯特菌脑膜炎、贾第虫病和巨细胞病毒性结肠炎。 医生应意识到机会性感染或感染潜在风险的增加(肠道是感染的防御屏障) (参见【不良反应】)。活动性重度感染(如结核病、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李 斯特菌)和机会性感染的患者不得接受本品治疗,直至这些感染得到控制;对于接受本品长期治疗期间发生重度感染的患者,医生应考虑暂停本品治疗。在 慢性重度感染得到控制的患者或有复发性重度感染病史患者中,应慎用本品。 应在治疗开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感染状况进行密切监测。 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禁用本品(参见【禁忌】)。应在开始本品治疗前以及治 疗期间定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结核病风险因素并检测是否存在活动或潜伏性感 染,警惕肺外结核和播散性结核。评估应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结核病史、 既往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以及既往和当前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应对所 有患者进行筛查,包括胸部影像学(推荐胸部CT)和结核菌素试验,有条件者 建议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根据可及性可选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T细胞酶 联免疫斑点试验(T cell enzyme-linked immune-spot assay, T-SPOT.TB)或 T 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quanti FERON-TB Gold, QFT-G)。如果确诊为潜伏性结核感 染,则需在开始本品治疗前,按照当地建议采用适当的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在接受本品治疗过程中确诊为结核病,则应暂停本品治疗,直至结核 感染得到控制。 一些整合素抑制剂和一些全身性免疫抑制剂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PML)相关,这是一种罕见、致死性机会性感染,由John Cunningham (JC) 病毒引起。本品通过与肠道归巢淋巴细胞所表达的Q4P7整合素结合,发挥肠 道免疫抑制作用。虽然未在健康受试者中观察到全身性免疫抑制影响,但是, 并不清楚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全身性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医护专业人员应对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进行监测,观察是否出现医生教育 材料中所列岀的神经体征和症状的新发或加重状况,若出现神经体征,应考虑 请神经科会诊。如果怀疑发生了 PML,需立即暂停本品治疗;如果确诊,治疗 应永久性终止。 PML相关的典型体征和症状是多样的,可在数天到数周内进展,包括身体 一侧进行性无力或四肢笨拙、视力障碍,以及思维、记忆和定向的改变导致的 意识模糊和人格改变。这些进展通常会在数周或数月内导致死亡或严重残疾。 恶性肿瘤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的恶性肿瘤风险增加。免疫调节药物可增加 诱发恶性肿瘤的风险(参见K不良反应为)。 肝损伤 有报告显示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会升高。一般而言,转氨酶和胆红素一同升高却无阻塞迹象是重度肝损伤的重要预测因子,重度肝损 伤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死亡或需要肝移植。患有黄疸或有其他显著肝损伤迹象的 患者应停用本品(参见【不良反应】)。 既往使用与合并使用生物制剂 对于既往接受过Natalizumab或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尚无本品临床试验 数据可参考。这些患者应慎用本品。 既往接受过Natalizumab治疗的患者,在启动本品治疗前至少等待12周, 除非患者的临床状况不允许。 尚无本品与生物免疫抑制剂合用的临床试验数据可参考。因此,不建议在此类患者中使用本品。 活疫苗和口服疫苗 一项在健康志愿者中开展的安慰剂对照研究(受试者肌肉接种3次重组乙 型肝炎表面抗原)中,单次给予750 mg本品并未降低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保护性免疫率。暴露于本品的受试者接种灭活口服霍乱疫苗后,血清转换率降低。 对其他口服和鼻腔疫苗的影响未知。启动本品治疗前,建议所有患者按照现行免疫指导原则接受所有免疫接种。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可继续接受非活疫苗 接种。尚未获得关于接受本品治疗患者接种活疫苗后,发生继发性感染传播的 数据。流感疫苗接种应符合临床常规,通过注射进行接种。仅当获益明显超过 风险时,才可同时使用本品和其他活疫苗。 诱导克罗恩病缓解 一些克罗恩病患者的诱导缓解可能需要14周。其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作用机制相关。这一点应予以考虑,尤其是在既往未接受过TNFa抑制剂治 疗的重度活动性疾病患者中。(参见【临床试验】) 克罗恩病临床试验探索性亚组分析表明,本品未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对克罗恩病的诱导缓解的效果,可能不如本品合并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无论是 否同时使用免疫调节剂;参见【临床试验】)。 对驾驶或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 本品可能对驾驶或操作机器的能力有轻微影响,因为曾报告少量患者中出现头晕。
临床试验中曾给予高达10 mg/kg剂量(大约为建议剂量的2.5倍)。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
关于孕妇使用本品的数据极为有限。 动物研究并未表明生殖毒性相关的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参见【药理毒理】)。 仅当获益明显超过对母体和胎儿的任何潜在风险时,才可在妊娠期间使用本品。已在人乳汁中检测到本品。本品对婴儿的影响未知。由于母体抗体(IgG) 可排泄至乳汁中,因此,建议作出是否停止哺乳或停止本品治疗的决定之前, 应综合考虑哺乳婴儿的获益以及母体接受治疗的获益。尚未确立本品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患者中无需进行剂量调整。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未发现年龄影响(参见【药代动力学】)。
尚未实施相互作用研究。 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成年患者中开展了本品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 节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和氨基水杨酸盐的合并用药研究。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合并使用此类药物对本品药代动力学并未造成具有 临床意义的影响。尚未针对本品对常规合并用药的药代动力学影响进行研究。 Natalizumab 由于可能增加PML和其他感染风险,应避免本品与Natalizumab合并使用。 TNF抑制剂 由于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应避免本品与TNF抑制剂合并使用。 疫苗接种 接受本品治疗时,应慎用活疫苗,尤其是口服活疫苗(参见【注意事项】)
溃疡性结肠炎 在国外一项评价第6周和第52周疗效终点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GEMINI I)中,证实了本品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成年患者 (Mayo评分6 - 12分,内窥镜单项评分≥2分)的疗效和安全性。招募的患者 经历了至少一种常规治疗失败,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或TNFa抑制剂英夫利西单抗(包括原发无应答者)。允许合并使用稳定剂量的口服氨基水 杨酸盐、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调节剂。既往接受过Natalizumab治疗的患者, 以及在过去60天内接受过TNF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被排除在外。不允许与 Natalizumab或TNF抑制剂合并用药。 对于第6周终点评价,374例患者于第0周、第2周以双盲方式(3:2)随机接受300 mg本品或安慰剂。基线时,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54%)、免疫调 节剂(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30%)和/或氨基水杨酸盐(74%)治疗。39% 的患者对TNF抑制剂治疗的应答不充分、失去应答或不耐受。18%的患者仅对 既往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答不充分、无法减量或不耐受(即,既往未接受过免疫 调节剂或TNF抑制剂治疗)。本品治疗组的Mmyo评分中位数基线为9,安慰剂组为8。主要终点是第6周岀现临床应答的患者比例(临床应答定义为完整 Mayo评分≥3分,且较基线评分降幅≥30%,伴随直肠出血分项评分降幅≥1分或直肠出血分项评分绝对值≤1分)。 上述研究是首个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将两种常用生物疗法(选择性抗α4β7整合素疗法和抗TNFα疗法)进行直接比较的研究,而其研究结果可以指导临床医生使用生物疗法的治疗决策。而且为了进一步满足患者的需求,武田也一直在积极验证vedolizumab皮下注射剂型(S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一项验证vedolizumabSC剂型疗效和安全性而开展的研究也已取得积极性结果,且2019年4月EMA已经受理了vedolizumabSC剂型作为一种维持疗法治疗中度至重度UC和CD成人患者的上市许可申请。 维多珠单抗凭借其优异的临床表现,自上市后销售额逐年攀升,2017年超过2000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此外,鉴于其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维多珠单抗于2018年11月被纳入第一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炎症性肠病(IBD)最常见的两种形式,都是一种慢性、复发、可自行缓解的胃肠道炎症,不过UC通常只累及大肠,而CD可以影响从口到肛门的任何部位。此外,UC和CD的临床表现不一样,其中UC通常表现为腹部不适、排便紊乱(血便或脓便)等症状,而CD通常呈现腹痛、腹泻和体重减轻的症状。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水平的提高,UC和CD的治疗药物也从传统的免疫调节药物(糖皮质激素、柳氮磺吡啶、硫代嘌呤)、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逐渐过渡到新型生物制剂和新型药物,而目前治疗该类疾病的生物制剂和新型药物主要包括抗-TNF药物、抗-整合素药物、抗-白介素药物和JAK抑制剂几大类。 在既往未接受TNFa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以及既往TNFa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中,都观察到了本品对临床应答、临床缓解和粘膜愈合有益。 GEMINI I中,2个队列的患者于第0周和第2周接受了本品治疗:队列1患者按照双盲方式随机接受300 mg本品或安慰剂治疗,队列2患者以开放的方式接受300mg本品治疗。为了评价第52周疗效,将373名来自队列1和队列 2的接受了本品治疗、且于第6周获得了临床应答的患者,于第6周按照双盲 方式(1:1:1)随机分配接受以下治疗方案:300 mg本品,每8周一次;300 mg本品,每4周一次;或安慰剂,每4周一次。从第6周开始,要求已经获得 了临床应答且正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开始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 主要终点为第52周获得了临床缓解的患者比例。每4周给药一次的方案与每8周给药一次的方案相比,没有表现出 额外的临床获益。 撤离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缓解:患者基线使用了口服糖皮质激素,第6周停用使用糖皮质激素,第52周仍处于临床缓解状态。患者人数安慰剂组72人;每8 周一次本品组70人;每4周一次本品组73人 探索性分析为关键研究亚组提供了补充数据。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既往接受 TNFa抑制剂治疗失败。在这些患者中,37%接受每8周一次本品治疗,35%接 受每4周一次本品治疗,5%接受安慰剂治疗之后,于第52周获得了临床缓解。 既往TNFa抑制剂治疗失败人群中,接受每8周一次本品治疗之后,接受每4 周一次本品治疗之后以及接受安慰剂治疗之后,观察到了持续临床应答(47%、 43%、16%)、粘膜愈合(42%、48%、8%)、持续临床缓解(21%、13%、3%)、 撤离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缓解(23%、32%、4%)分别获得了改善。 第6周未表现出应答的患者,仍然留在研究中,接受每4周一次本品治疗。 获得了第10周和第14周有临床应答(使用部分Mayo评分)的患者比例,本 品治疗患者(分别为32%和39%)咼于安慰剂患者(分别为15%和21%)。 接受每8周一次本品治疗时失去应答的患者,可进入一项开放性扩展研究, 接受每4周一次本品治疗。在这些患者中,有25%在第28周和第52周获得了 临床缓解。 EF 第0周和第2周接受本品治疗后获得临床应答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安慰剂 治疗(第6-52周),此期间失去应答的患者,允许进入开放性扩展研究,接受 每4周一次的本品治疗。在这些患者中,第28周和第52周分别有45%和36% 的患者获得了临床缓解。 在此项开放性扩展研究中,使用部分Mayo评分、临床缓解、临床应答评估的本品治疗获益持续到124周。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评估使用炎症性肠病调查问卷(IBDQ, —种 疾病专用量表),以及SF-36和EQ-5D (均为通用量表)。探索性分析显示,根据 EQ-5D和EQ-5D VAS评分、所有IBDQ的单项评分(肠道症状、系统功能、情感 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所有SF-36单项评分(包括生理组分总结(PCS)和心理 组分总结(MCS)),在本品组观察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并且在第6周、 第52周改善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溃疡性结肠炎日本Ⅲ期临床研究 在日本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进行的双盲对照研究中,患者对其他药 物治疗(至少使用以下一种药物: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和TNFa抑 制剂)的应答不足。基线时,分别有88.7%、50.0%和32.9%的受试者正在接受 5-氨基水杨酸盐、免疫调节剂和口服糖皮质激素作为合并用药。50.7%. 30.5% 和18.8%分别归类为既往TNFa抑制剂治疗失败、既往免疫调节剂治疗失败但未 发生TNFa抑制剂治疗失败以及既往仅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Mayo评分中位数基线为8。 在第0、2和6周静脉输注300 mg本品或安慰剂。前3次静脉输注后,本品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于静脉输注300 mg本品后岀现临床应答的患者,此后每隔8周静脉输注300 mg本品或安慰剂。本品组的临床缓解率在 统计学上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克罗恩病 在国外两项研究中(GEMINI II和III)评价了本品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 罗恩病患者(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介于220 - 450分之间)的疗效和安全性。招募的患者经历了至少一种常规治疗失败,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 剂和/或TNFa抑制剂(包括原发无应答者)。允许合并使用稳定剂量的口服糖 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抗生素。既往接受过Natalizumab治疗的患者,以及在 过去30-60天内接受过TNF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被排除在外。不允许与 Natalizumab或TNF抑制剂合并用药。 GEMINI II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价第6周和第52 周的疗效终点。患者(n=368)于第0周和第2周,以双盲方式(3:2)随机分 配接受2次300 mg本品或安慰剂治疗。基线时,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49%)、 免疫调节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或甲氨喋)(35%)和/或氨基水杨酸盐 (46%)治疗。48%的患者对TNF抑制剂治疗的应答不充分、失去应答或不耐受。 17%的患者仅对既往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答不充分、无法减量或不耐受(即,既往未接受过免疫调节剂或TNF抑制剂治疗)。本品治疗组的CDAI评分中位数基 线为324,安慰剂组为319o两个主要终点为第6周获得临床缓解(定义为 CDAI评分450分)的患者比例以及第6周加强临床应答(定义为CDAI评分相 对基线减少n 100分)的患者比例。 GEMINI II包括第0周和第2周接受了本品治疗的2个队列的患者:队列1 患者按照双盲方式随机接受300 mg本品或安慰剂治疗,队列2患者以开放的方 式接受300 mg本品治疗。为了评价第52周疗效,将461名来自队列1和队列 2的接受了本品治疗、且于第6周获得了临床应答(定义为CDAI评分相对基线 减少》70分)的患者,于第6周按照双盲方式(1:1: 1)随机分配接受以下治疗 方案:300 mg本品,每8周一次;300 mg本品,每4周一次;或安慰剂,每4 周一次。对于第6周表现岀了临床应答的患者,逐渐减少其糖皮质激素用量。 主要终点为第52周获得了临床缓解患者的比例(见表7)o每4周给药一次的 方案与每8周给药一次的方案相比,没有表现出额外的临床获益。 GEMINI III是第二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价第6周和第 10周疗效,患者定义为既往经历至少一种常规治疗失败、TNFa抑制剂治疗失 败(包括原发无应答者)的亚组患者,以及包括既往经历至少一种常规治疗失 败和尚未接受过TNFa抑制剂治疗的总体患者人群。这些患者(n=416,包括约 75%TNFa抑制剂失败患者)于第0周、第2周和第6周,以双盲方式(1:1)随 机分配接受300 mg本品或安慰剂治疗。基线时,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54%)、 免疫调节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或甲氨蝶呤)(34%)和氨基水杨酸盐 (31%)治疗。本品治疗组的CDAI评分中位数基线为317,安慰剂组为301。主要终点为TNFa抑制剂治疗失败亚组患者中,第6周获得临床缓解的比例。 尽管未满足主要终点,但探索性分析显示获得了具有临床意义的结果。 探索性分析评估了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对本品诱导缓解的影响。联合治疗,最明显的是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似乎在诱导克罗恩病缓解方 面,较单独使用本品或本品联合免疫调节剂更为有效,与安慰剂相比,后者在 缓解率方面的差异较小。不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时,GEMINI II第6周的临床缓 解率为10% (相对于安慰剂的差异为2%, 95% CI: -6, 10);合并使用糖皮质激 素时,GEMINI II第6周的临床缓解率为20% (相对于安慰剂的差异为14%, 95% Cl: -1, 29)o未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时,GEMINI III第6周和第10周的临 床缓解率分别为18% (相对于安慰剂的差异为3%, 95% CI: -7, 13)和22% (相对于安慰剂的差异为8%, 95% CI: -3, 19);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分别 为20% (相对于安慰剂的差异为11%, 95% CI: 2, 20)和35% (相对于安慰剂 的差异为23%, 95% CI: 12, 33)O合并或未合并使用免疫调节剂中,也观察到了这些影响。 探索性分析为关键研究亚组提供了补充数据。GEMINI II中,约一半患者既 往TNFa抑制剂治疗失败。在这些患者中,28%接受每8周一次本品治疗之后, 27%接受每4周一次本品治疗之后,13%接受安慰剂治疗之后,于第52周获得 了临床缓解。分别有29%、38%、21%患者获得了加强临床应答,分别有24%、 16%、0%患者达到撤离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缓解。 GEMINI II中,第6周未表现出治疗应答的患者,仍然留在研究中,接受每 4周一次的本品治疗。第10周和第14周接受本品治疗患者中获得加强临床应 答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6%、22%,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相应比例分别为 7%、12%。治疗组间在这些时间点未岀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临床缓解差异。在第 6周为非应答者,但于第10周或第14周获得了治疗应答的患者中进行的52周 临床缓解分析结果表明,非应答CD患者可能会从第10周本品治疗中获益。 GEMINI II中,接受每8周一次本品治疗失去应答的患者,可进入开放性扩 展研究,接受每4周一次的本品治疗。在这些患者中,第28周和第52周分别有23%和32%的患者获得了临床缓解。 第0周和第2周接受本品治疗后获得临床应答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安慰剂 治疗(第6-52周),此期间失去应答的患者,允许进入开放性扩展研究,接受 每4周一次的本品治疗。在这些患者中,第28周和第52周分别有46%和41% 的患者获得了临床缓解。 这项开放性扩展研究中,患者第124周仍然观察到了临床缓解和临床应答。 探索性分析显示根据基线至第52周EQ-5D和EQ-5D VAS评分、总IBDQ评 分、IBDQ单项评分(肠道症状和系统功能),本品每4周一次和本品每8周一 次治疗组中观察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且改善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克罗恩病日本III期临床研究 在日本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中进行的双盲对照研究中,患者对其他药物治疗(至少使用以下一种药物: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和TNFa抑制剂) 的应答不足。诱导阶段基线时77.1%、13.4%和9.6%分别归类为既往TNFa抑制 剂治疗失败、既往免疫调节剂治疗失败但未发生TNFa抑制剂治疗失败以及既 往仅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分别有51.6%、78.3%、51.6%和25.5%的受试者正在 接受肠内营养素、5-氨基水杨酸、免疫调节剂和口服糖皮质激素合并用药。本品治疗组的CDAI评分中位数基线为285,安慰剂组为275。 在第0、2和6周静脉输注300 mg本品或安慰剂。前3次静脉输注后,治疗第10周的临床应答率,本品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于静脉输注300mg本品后CDAI评分较基线下降≥70分的患者,此后每隔8周静脉输注300mg本品或安慰剂。 本品尚未完成中国人群克罗恩病的临床研究。
注射剂
300mg
2〜8°C避光贮存和运输。
36个月。 请勿冷冻药瓶中的复溶溶液或输液袋中的稀释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