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可拓说明书
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盐酸吡格列酮
本品主要成分是盐酸吡格列酮,其化学名称为(±)-5-[4-[2-(5-乙基-2-吡啶基)乙氧基]-苯甲基]噻唑烷-2,4-二酮单盐酸盐 分子式:C19H20N203S·HCl 分子量:392.90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和控制血糖。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2型糖尿病的控制还应包括营养咨询、必要的减肥和体育锻炼。这些努力不仅在2型糖尿病的初始治疗时很重要,在药物维持治疗时也是如此。
盐酸吡格列酮应每日服用一次,服药与进食无关。 糖尿病治疗应个体化。治疗反应用HbA1C评价更理想,与单用FBG相比,它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更好指标。HbA1C反映了过去2到3个月的血糖情况。临床应用时,我们建议,除非血糖控制变差,患者的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足够长(3个月),以评价HbA1C的改变。 单药治疗 单用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不足以控制血糖时,可进行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始剂量可为15毫克或30毫克1次/日。如对初始剂量的反应不佳,可加量,直至45毫克1次/日。如患者对单药治疗反应不佳,应考虑联合用药。 联合治疗 磺脲: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初始剂量可为15毫克或30毫克1次/日。当开始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时,磺脲剂量可维持不变。当病人发生低血糖时,应减少磺脲用量。 二甲双胍:与二甲双胍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初始剂量可为15毫克或30毫克1次/日。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时,二甲双胍剂量可维持不变。一般而言,与二甲双胍合用时,二甲双胍无须降低剂量也不会引起低血糖。 胰岛素:与胰岛素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初始剂量可为15毫克或30毫克1次/日。开始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时,胰岛素用量可维持不变。对于联用盐酸吡格列酮和胰岛素的病人,当出现低血糖或血浆葡萄糖浓度低至100毫克/分升以下时,可降低胰岛素用量10%到25%。进一步根据血糖结果进行个体化调整。 最大推荐剂量 盐酸吡格列酮剂量不应超过45毫克1次/日,因为超过这一剂量的用药尚未进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剂量超过30毫克的联合用药也尚未进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剂量无须调整(参见【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肾功能不全)。 如治疗开始前,患者出现活动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或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ALT超过正常上限2.5倍),就不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参见【注意事项】,一般,对肝脏的影响和【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肝功能不全)。所有病人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均应监测肝酶,治疗中也应监测(参见【注意事项】,一般,对肝脏的影响)。 目前尚无盐酸吡格列酮在18岁以下患者使用的数据,故盐酸吡格列酮不宜用于儿童患者。 目前尚无盐酸吡格列酮与其它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合用的数据。
据国外文献报道: 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试验中,超过3700名2型糖尿病病人接受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在美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中,超过2500名病人接受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超过1100名病人疗程达6个月或以上,超过450名病人疗程达1年或更久。 主要不良反应有上呼吸道感染、头痛、鼻窦炎、肌痛、牙齿疾病 、糖尿病恶化、喉炎。偶见轻度的血红蛋白下降、水肿、肝酶升高。 根据日本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在一日1次服用吡格列酮15mg、30mg或45mg的1368例患者中,有364例患者(26.6%)出现包括实验室检测值异常在内的不良反应。本品在女性患者以及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发生水肿的几率较高[本品单用和与除胰岛素外的其他降糖药合并用药时发生水肿的比例:男性 3.9% (26/665),女性11.2%(72/643);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发生水肿的比例:男性:13.6%(3/22),女性28.9%(11/38)]。而且与没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相比,伴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发生水肿的几率较高[伴有视网膜病变、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伴有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患者发生水肿的比例分别为:10.4%(44/422)、11.4%(39/342)、10.6%(30/282)]。此外,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低血糖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本品单用和与除胰岛素外的其他降糖药合并用药时及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发生低血糖的比例分别为:0.7%(9/1308)、33.3%(20/60)]。上市后实际服用的监测结果(截止2009年12月)显示,3421例患者中有556例患者(16.3%)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实验室检测值异常)。下述的本品不良反应出现在上述临床试验、上市后的监测结果或自发报告中。 (1)有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 1)因可能会出现或加重心力衰竭,服用本品期间应密切观察。如出现水肿、体重突然增加和心力衰竭等症状/体征(呼吸急促、心悸,心胸比增大,胸腔积液等),应采取停药,并给予髓袢利尿剂等适当措施。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服用本品或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更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因而应密切监测患者心力衰竭的征兆(参照[慎重用药]项和[重要的注意事项])。 2)由于循环血浆容量的增加可能引起水肿(8.2%,112/1368例),故应密切观察。出现水肿时,采取减少剂量或停止用药等适当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症状无改善时,根据情况,必要时考虑给予髓袢利尿剂(呋塞米等)。水肿更常见于女性患者,与胰岛素合并用药的患者或伴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此外当剂量由一日1次30mg增至45mg时也有出现水肿的报道。对于这类患者,应特别留意水肿的发生(参照[有关用法用量的注意事项])。 3)可能伴随出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升高的肝功能障碍或黄疸(<0.1%)。因此对于存在潜在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有必要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如果出现异常应采取如停止用药等适当措施。 4)与其它降糖药合并用药时,有时出现低血糖症状(<0.1~5%)。出现低血糖时,对本品或合并用药的降糖药物,应采取减少剂量或暂停服药等慎重处理。服用本品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通常给予蔗糖,但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合并用药时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给予葡萄糖。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低血糖症状的发生率较高。 5)可能发生(发生频率未知)横纹肌溶解的一些特征,如肌肉疼痛、虚弱、磷酸肌酸激酶(CK(CPK))增加、血和尿中的肌红蛋白增加。一旦发生此种情况应停止用药并采取适当措施。 6)有报道胃溃疡复发的病例。 7) 膀胱癌: 在一些研究中没有检测到ACTOS暴露的累积剂量或累积持续时间和膀胱癌之间的关联,包括美国的10年观察性研究,但在其他研究中却检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这些研究的不一致结果和局限性导致无法解释观察性数据,进而无法得出结论。ACTOS可能与膀胱肿瘤的风险增加相关。没有充分的数据确定吡格列酮是否为膀胱癌的肿瘤促进剂。 (2)其它不良反应 注1)定期进行血液检查(每3个月左右1次)。 注2)参照【重要的注意事项】中(2) 注3)这时应停用本品。 注4)发生频率:AST(GOT)升高0.86%(11/1272例)、ALT(GPT)升高0.9%(12/1276例)、ALP升高0.47%(6/1272例)、γ-GTP升高0.95%(12/1263例) 注5)有时出现LDH升高(5.63%、71/1261例)及CK(CPK)升高(5.00%、61/1221例),出现异常时,应密切观察,例如复查等。 注6)有报道,在国外的临床研究中,女性患者发生骨折的几率增加。 在国外进行的ACTOS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有超过85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本品治疗,其中在前瞻性临床研究(theProspectivePioglitazoneClinicalTrialinMacrovascularEvents,PROactive)中,有2605例患有2型糖尿病以及大血管病变的患者接受了本品治疗。在这些临床试验研究中,超过6000例患者接受了为期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本品治疗,有4500名患者接受了为期1年或更长时间的本品治疗,有3000例患者接受了至少为期2年的本品治疗。 在六项16周至26周的安慰剂对照单药治疗试验以及16周至24周的合并用药治疗试验中,本品组患者因药物不良事件而退出试验的发生率为4.5%,对照组的发生率为5.8%。本品治疗组中导致患者退出试验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5%)低于安慰剂组(3.0%),而导致退出试验的最常见不良事件是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 在PROactive试验中,患者因不良事件退出试验的发生率在本品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9.0%和7.7%。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导致患者退出试验的严重不良事件,其中本品组患者因该不良事件退出试验的发生率是1.3%,而安慰剂组的发生率是0.6%。 常见不良事件:16周至26周单药治疗试验 三项16周至26周安慰剂对照单药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报道的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类型见表1。表中列出了发生率>5%以及在本品组比安慰剂组更常见的不良事件。这些不良事件和本品给药剂量无关。 点击放大 常见不良事件:16周至24周合并用药治疗试验 本品与磺脲类药物合并用药的治疗临床试验中,报道的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类型见表2。表中列出了发生率>5%以及在本品最高剂量组中更常见的不良事件。 点击放大 本品与磺脲类药物合并用药的临床试验中,报道的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类型见表3。表中列出了发生率>5%以及在本品最高剂量组中更常见的不良事件。 点击放大 注意:外周水肿、全身泛发型水肿,凹陷性水肿和液体潴留这几个术语均按“水肿”统一进行汇总。 本品与胰岛素合并用药的临床试验中,报道的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类型见表4。表中列出了发生率>5%以及在本品最高给药剂量中更为常见的不良事件。 点击放大点击放大 注意:外周水肿、全身泛发型水肿、凹陷性水肿和液体潴留这几个术语均按“水肿”统一进行汇总。 PROactive试验中报道的常见不良事件和类型见表5。表中列出了发生率>5%以及在本品组比安慰剂组更常见的不良事件。 点击放大 患者平均随访期为34.5个月。 充血性心力衰竭:16周至24周与磺脲类药物合并用药临床试验期间,16周至24周与胰岛素临床试验期间以及16周至24周与二甲双胍临床试验期间,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见表6。未发生致死性不良事件。 点击放大点击放大 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分级为Ⅱ级或Ⅲ级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组,按双盲原则分别服用24周的本品或格列苯脲,其中本品每日剂量是30mg至45mg(n=262),而格列苯脲每日剂量是10mg至15mg(n=256)。本试验中,和充血性心脏衰竭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概况见表7。 点击放大 心血管安全性:在PROactive试验中,5238名合并大血管病变病史的2型糖屎病患者被随机分组,在进行标准化护理的基础上,分别接受本品(N=2605)或安慰剂(N=2633)治疗,其中本品治疗组中一日给药剂量可通过递增法逐渐增加至45mg。几乎所有患者(95%)都同时服用了心血管药物治疗(如,β-阻滞剂、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盐类,利屎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氯贝特)。在基线时,患者平均年龄62岁,平均糖尿病病程9.5年,平均HbAlc是8.1%。平均随访时间是34.5个月。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考察本品对具有大血管事件发病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大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主要疗效变量为心血管复合终点中任何事件的首次发生时间,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塞(MI)(包括静息心肌梗塞)、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脏介入(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踝关节以上主要下肢大血管切断以及下肢的旁路手术或血管再造术。本品组中的514名患者(19.7%)以及安慰剂组中的572名患者(21.7%)至少发生了一次不良事件(危险比0.90;95%置信区间:0.80,1.02:p=0.10)。 该试验进行3年时,本品组和安慰剂组之间在首次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方面,没有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但同时发现本品组死亡率或总体大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主要试验终点相关的首次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各项不良事件的总数见表9。 点击放大 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经皮介入 体重增加:当本品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并用药时,会出现给药剂量相关的体重增加。体重增加的机制未明,但很可能与液体潴留和脂肪蓄积的联合作用有关。 表10和表11概括了16周至26周随机、双盲单药治疗试验和16至24周与其他药物合并用药治疗试验,以及PROactiveivt验中,本品组和安慰剂组的体重变化情况。 点击放大 注意:本品和安慰剂暴露时间的中位数为2.7年。 水肿:服用本品发生的水肿会随着停用本品而可逆性好转。水肿通常不需要入院治疗,除非同时出现了充血性心力衰竭。本品临床研究期间,水肿的发生频率和类型见表12。 点击放大 注意:外周水肿、全身泛发型水肿,凹陷性水肿和液体潴留这几个术语均按“水肿”统一进行汇总。 点击放大 注意:外周水肿,全身泛发型水肿、凹陷性水肿和液体潴留这几个术语均按“水肿”统一进行汇总。 肝功能影响:迄今为止,在本品对照性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尚无证据表明本品会诱导肝毒性。特殊设计的一项随机、双盲,历时3年的试验,用以对比ACTOS和格列苯脲血清ALT升高至正常上限三倍的发生率,此时的基础治疗为二甲双胍和胰岛素联合用药。在试验开始的48周内每8周检查一次,随后在每12周检查一次。本品组和格列苯脲组分别有3/1051(0.3%)例患者和9/1046(0.9%)例患者的ALT值大于正常参考上限值的三倍。迄今为止,在本品对照性临床试验数据中,没有一例本品组患者发生血清ALT大于参考值上限的三倍或总胆红素大于参考值上限的两倍,也无患者出现重度药物诱导性的相互叠加肝损害。 低血糖:在本品临床试验中,低血糖不良事件是由研究人员根据临床判断结果上报的,而无需末梢血糖检查确诊。 在16周与磺脲类药物合并用药临床试验中,报道的本品30mg组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是3.7%,而安慰剂组为0.5%。在16周与添加胰岛素合并用药临床试验中,报道的本品15mg组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是7.9%,本品30mg组为15.4%,而安慰剂组为4.8%。 在24周与磺脲类药物合并用药临床试验和24周与胰岛素合并用药临床试验中,本品45mg组所报道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要高于本品30mg组,在两个试验中分别为(15.7%vs.13.4%)和(47.8%vs.43.5%)。 在这四项试验中,24周与胰岛素合并用药临床试验内的本品30mg组有3例患者因低血糖入院(0.9%)。另外有14例患者报道发生了不需要入院治疗的重度低血糖(指的是患者日常活动受到明显影响的低血糖事件)。这些患者接受了本品45mg与磺脲类药物合并用药治疗(n=2)或本品30mg或本品45mg与服胰岛素合并用药治疗(n=12)。 膀胱癌:在历时2年的致癌性研究中发现,雄性大鼠膀胱内存在肿瘤。 此外,3年PROactive临床试验期间,随机分配至ACTOS组的14/2605(0.54%)名患者以及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的5/2633(0.19%)名患者被诊断为膀胱癌。将诊断为膀胱癌时服用药物不到一年的患者排除后,ACTOS组有6例病例(0.23%),而安慰剂组则有2例(0.08%)被诊断为膀胱癌。试验完成后,对大部分患者额外观察多达10年,ACTOS几乎没有额外的暴露。在为期13年的PROactive和观察随访期中,随机分配至ACTOS组或安慰剂组的患者膀胱癌的发生率无差异(HR=1.00;[95% CI:0.59-1.72])。 在观察性研究中,服用ACTOS的患者膀胱癌风险相关结果存在差异;一些研究发现膀胱癌风险增高与ACTOS不相关,而其他研究则发现二者相关。 在美国进行的一项为期10年的大型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中,与从未服用ACTOS的患者相比,服用过ACTOS患者的膀胱癌风险没有统计学显著增高(HR =1.06;[95% CI:0.89−1.26])。 对来自英国的数据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服用ACTOS和膀胱癌之间具有统计学显著关联(HR:1.63;[95% CI:1.22−2.19])。 黄斑水肿:有国外上市后的报道,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发生或加重(糖尿病)黄斑水肿并伴有视力下降,但发生频率非常罕见。尚未明确黄斑水肿是否与服用吡格列酮有直接关系。如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医生应考虑是黄斑水肿的可能性。糖屎病患者应定期接受眼科医师的常规眼科检查。除此之外,无论糖屎病患者正在接受治疗或存在其它体格检查异常,只要出现任何一种视物症状就应迅速接受眼科医生检查。 骨折:在国外的一项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9.5年)的随机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注意到服用吡格列酮的女性患者骨折的发生率增加。在平均为期34.5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吡格列酮组的女性患者骨折发生率为5.1%(44/870),而安慰剂组仅为2.5%(23/905)。这个差异在治疗开始一年后就出现了,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持续存在。女性患者所发生的骨折为非椎骨骨折,包括下肢和远端上肢。男性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骨折发生率为1.7%(30/1735),与安慰剂组的2.1%(37/1728)比较没有明显增加。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要考虑到骨折的风险,并依据目前的护理标准注意评估和维持骨骼健康。
盐酸吡格列酮禁用于对此产品或其他任何成分过敏的病人。
警告:充血性心力衰竭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在某些患者中有导致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参见【注意事项】)。开始使用本品和用药剂量增加时,应严密监测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体重异常快速增加、呼吸困难和/或水肿)。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应按标准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进行处理,而且必须停止本品的应用或减少剂量。 心力衰竭患者禁止使用本品。
一般 盐酸吡格列酮仅能在胰岛素存在下发挥降糖作用,故不应用于Ⅰ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 低血糖症:当患者联合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和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糖药时,有发生低血糖症的风险,此时可能有必要降低同用药物的剂量。 排卵:绝经期前不排卵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噻唑烷二酮,包括盐酸吡格列酮的治疗可能导致重新排卵。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结果之一,这些患者如不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则有怀孕的风险。 血液学:盐酸吡格列酮可能造成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降低。就所有临床研究而言,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病人的血红蛋白指标降低了2%到4%。这一变化主要出现在治疗开始的4到12周时,之后基本保持平稳。这些变化可能与血浆容积增加有关,在血液学方面无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见【不良反应】,实验室异常,血液学)。 水肿:水肿病人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时应谨慎。在2型糖尿病双盲临床试验中,曾有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发生轻到中度水肿(参见【不良反应】)。 心脏:在临床前的试验中,噻唑烷二酮,包括吡格列酮,可造成血浆容积增加和由前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肥大。有334名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为期6个月的安慰剂对照研究和有至少350名2型糖尿病的长期(1年或以上)开放性研究中,超声心动显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平均左室质量指数无显著增加,平均心脏指数无显著降低。 在排除了按照纽约心脏病学协会(NYHA)标准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病人后,在临床试验中未见与容量增加有关的严重心脏不良反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在盐酸吡格列酮临床试验中,不包括以NYHA标准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病人。对于NYHA标准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病人,盐酸吡格列酮不宜使用。 对肝脏的影响:曲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中的另一药物,它有体质特异的肝毒性。上市后的临床应用中,曾报道过罕见的肝衰竭、肝移植和死亡病例。在知情同意的2型糖尿病病人对照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曲格列酮组具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升高(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更多见,还报道了很少见的可逆性黄疸病例。 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研究中,共有超过4500名受试者接受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在美国进行的临床研究中,超过2500名2型糖尿病病人使用了盐酸吡格列酮。结果未发现有药物引起的肝毒性和ALT升高。 在美国进行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1526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中共有4名(0.26%),793名安慰剂治疗病人中共有2名(0.25%)出现过ALT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情况。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ALT的升高是可逆的,且不一定与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有关。 尽管无临床数据显示盐酸吡格列酮存在肝毒性或可使ALT升高,但吡格列酮与曲格列酮在结构上相似,而后者有体质特异性的肝毒性,并曾有罕见病例出现肝衰竭、肝移植和死亡。将来盐酸吡格列酮投入广泛临床使用后,会有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临床对照试验,会有上市后的临床数据,这样,盐酸吡格列酮对肝脏是否安全将更明确。在此之前,我们建议接受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肝酶测定。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所有病人均应测定血清ALT(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在治疗的第一年,每两个月再行测定,之后此项检查也应定期进行。当有症状提示病人肝功能异常,如:恶心、呕吐、腹痛、疲劳、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等时,也应进行肝功能测定,是否继续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在实验室测定基础上进行临床判断。如出现黄疸,应停药。 如病人有活动性肝病的证据或ALT水平超过正常上限2.5倍,不应服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在基线测定或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期间,肝酶轻度升高(ALT水平在1到2.5倍正常上限之间)的病人,应加以评估,判断肝酶升高的进程。对肝酶轻度升高的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开始和继续都应谨慎,应进行适当的临床随访,包括更频繁的肝酶监测。如血清转氨酶水平再升高(ALT超过2.5倍正常上限),肝功能检查应更频繁,直到肝酶水平恢复正常或回到治疗前水平。如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应尽快重复检验。如ALT水平仍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病人出现黄疸,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中止。 对于使用曲格列酮时出现过肝脏问题、肝功能异常或黄疸的病人,目前尚无数据说明使用吡格列酮是否安全。服用曲格列酮时出现黄疸的病人不应使用盐酸吡格列酮。使用曲格列酮时肝酶正常的病人,当换用盐酸吡格列酮时,我们建议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至少有一周的清洗期。 实验室检查 为监测血糖对盐酸吡格列酮的反应,应定期测定FBG和HbA1C。 所有病人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中均应定期进行肝酶监测(参见【注意事项】,一般,对肝脏的影响和【不良反应】,实验室异常,血清转氨酶水平)。 病人宣教 对病人进行如下宣教是很重要的。病人应坚持饮食控制,定期测定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应激,如发热、外伤、感染、手术等期间,治疗可能需要调整,应提醒病人及时咨询。 应告知病人,治疗开始前要抽血检查肝功能,同样的检查在治疗的第一年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以后也要定期进行。应告知病人,有无法解释的恶心、呕吐、腹痛、疲劳、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应告知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每日服药一次,服药与进餐无关。如漏服,次日不应加倍服药。 当与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时,会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以及其症状、治疗和易导致低血糖发生的情况均应向病人及亲属说明。 对于绝经期前无排卵的胰岛素抵抗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可能使排卵重新开始,有可能需考虑采取避孕措施。
目前尚缺乏人体药物过量的资料。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对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立(没有临床经验)。在安慰剂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试验中,约有500名病人年龄在65岁或以上。盐酸吡格列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这些病人和年轻病人之间无显著差别。在器官发生过程中,大鼠口服80毫克/千克,兔口服160毫克/千克(基于毫克/米2,分别约为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17倍和40倍),未见吡格列酮存在致畸性。大鼠口服达30毫克/千克/日和以上(基于毫克/米2,约相当于10倍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时,可观察到过期产和胚胎毒性(表现为种植后流产增加,发育延迟和出生体重下降)。在大鼠的后代中,未见功能性或行为毒性。兔口服剂量达160毫克/千克(基于毫克/米2,约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40倍)时,可观察到胚胎毒性。大鼠在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口服10毫克/千克和以上剂量(基于毫克/米2,约为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2倍)时,其后代体重下降,出现出生后发育迟缓。 在女性方面,尚无足够且控制良好的研究。只有当对胎儿潜在的好处超过潜在风险时,才应在孕期使用盐酸吡格列酮。 因为现有数据强烈提示孕期血糖异常与先天异常和新生儿患病率、死亡率升高相关,大部分专家建议,怀孕期间使用胰岛素尽量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在泌乳大鼠中,吡格列酮可分泌到乳汁中。尚不清楚人可否将盐酸吡格列酮分泌入乳汁。因为许多药物可分泌入乳汁,母乳喂养的妇女不应使用盐酸吡格列酮。
C级:
口服避孕药:同时应用另一噻唑烷二酮和含乙炔雌二醇、炔诺酮的口服避孕药时,二者的血浆浓度都会降低约30%,这可能会使避孕作用消失。同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和口服避孕药的药代动力学评价尚未进行。所以,对于同时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和口服避孕药的病人,避孕应更谨慎。 格列吡嗪:对于健康受试者,同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45mg1次/日)和格列吡嗪(5.0mg1次/日)共7日,未改变格列吡嗪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指标。 地高辛:对于健康受试者,同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45mg1次/日)和地高辛(0.25mg1次/日)共7日,未改变地高辛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指标。 华法令:对于健康受试者,同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45mg1次/日)和华法令,未改变华法令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指标。而且,接受长期华法令治疗的病人,服用盐酸吡格列酮不会对凝血酶原时间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影响。 二甲双胍:对于健康受试者,服用7日盐酸吡格列酮(45mg1次/日)后,再同时予二甲双胍(1000mg)和盐酸吡格列酮(45mg),未改变二甲双胍的单剂药代动力学指标。 吡格列酮的代谢需细胞色素P450的CYP3A4同功酶。需此酶代谢的药物还有:红霉素、阿司咪唑、钙通道阻滞剂、西沙必利、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HMG-CoA还原酶抑制剂、tacrolimus、三唑仑、trimetrexate等,抑制此酶的药物有:酮康唑、伊曲康唑等。盐酸吡格列酮与上述药物的相互作用尚未进行特定的、正式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在体外,酮康唑显著抑制吡格列酮的代谢。由于尚需收集更多数据,同时服用酮康唑和盐酸吡格列酮的病人应更频繁的评估血糖控制。
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 Hikari Plant
86979133001270,86979133001249,86979133001195,86979133001201
本品属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为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的激动剂,通过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而控制血糖水平。其主要作用机理为激活脂肪、骨骼肌和肝脏等胰岛素所作用组织的PPARγ核受体,从而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控制血糖的生成、转运和利用。
重复给药毒性: 小鼠(100mg/kg)、大鼠(≥4mg/kg)和犬(3mg/kg)经口重复给予本品(按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1、1和2倍),均发现心脏增大。在大鼠经口给药1年的试验中,16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35倍)组动物发生明显的心脏功能衰竭,从而导致与给药相关的动物提前死亡。猴口服本品剂量≥8.9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4倍)13周,也发现心脏增大,但给药52周,剂量达32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3倍)却未见心脏增大。 遗传毒性: Ames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基因突变试验(CHO/HPRT和AS52/XPRT)、CHL细胞体外细胞遗传学试验、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和体内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 在交配前及整个妊娠期,每日经口给予本品剂量达40 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9倍),对雌、雄大鼠的生育力未见不良影响。在器官形成期经口给药,大鼠剂量达80mg/kg/日、家兔达16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7和40倍),均未见致畸性。大鼠经口给药剂量≥40mg/kg/日,可见分娩延迟和胚胎毒性,表现为着床后丢失率增加、发育延迟和低出生体重。对仔鼠的功能和行为未见毒性反应。家兔经口给药剂量为160mg/kg时,可见胚胎毒性。大鼠妊娠后期和授乳期经口给药剂量≥10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2倍)仔鼠出生后发育延迟(体重下降)。尚无充分和严格控制的孕妇临床研究资料。只有当有潜在利益大于胎儿的潜在危险性时,孕妇才可以服用本品。 本品能在大鼠的乳汁中分泌,但人乳汁中是否分泌本品尚不清楚。由于许多药物通过乳汁排泄,故哺乳妇女不应该使用本品。 致癌性: 用雌、雄大鼠进行了一项为期2年的致癌性试验,经口给药剂量达63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4倍),结果显示,除膀胱外,其他器官未出现给药所致的肿瘤。给药剂量≥4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几乎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相等)时,在雄性大鼠体内发现良性和/或恶性过渡性细胞肿瘤。这些结果与人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清楚。用雌、雄小鼠进行了为期2年的致癌性试验,经口给药剂量达10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1倍),结果任何器官均未出现因给药所致的肿瘤。在对临床试验中接受本品一年的1800多名患者进行的尿细胞学前瞻性评价中,未发现膀胱肿瘤。
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1日1次服用吡格列酮15mg、30mg或45mg,进行包括双盲对照试验在内的各种临床试验,在821例受试者中,其综合血糖改善率([中等程度改善]或中等程度以上)为50.8%(417/821)。 在长期试验中(服用28~48周或以上),血糖得到稳定控制,空腹血糖及HbAlc维持下降,未见治疗作用减弱。 以下为血糖控制效果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双盲对照试验结果。 1) 仅采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 双盲对照试验中,使用吡格列酮,1日1次30mg,连续12周,HbAlc下降1.08±1.47%(63例患者的平均值±标准差)。 2) 采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磺酰脲类药物 双盲对照试验中, 使用吡格列酮,1日1次30mg,连续12周,HbAlc下降1.24±1.33%(56例患者的平均值±标准差)。 3) 采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双盲对照试验中,使用吡格列酮,1日1次30mg,连续16周,HbAlc下降0.91±0.89%(55例患者的平均值±标准差)。 4)采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双胍类药物 使用吡格列酮,1日1次15mg连续12周,然后一日1次30mg连续16周,HbA1c下降0.67±0.8%(83例患者的平均值±标准差)。 5)采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胰岛素制剂 使用吡格列酮,一日1次30mg连续16周,HbA1c下降1.22±1.11%(45例患者的平均值±标准差)。
据国外文献报道,1次/日口服给药24小时后,总吡格列酮(吡格列酮和其活性代谢产物)血清浓度仍比较高。7天内,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达到稳态血清浓度。稳态时,吡格列酮的两个有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代谢产物Ⅲ(M-Ⅲ)和Ⅳ(M-Ⅳ),血清浓度达到或超过吡格列酮的水平。在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人中,吡格列酮占总吡格列酮峰浓度的30%~50%,占血清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20%~25%。 分别给药15mg/日及30mg/日,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的血清峰浓度(Cmax)、AUC和谷血清浓度(Cmin)均成比例增加。而以60mg/日给药时,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的增长略低于此比例。 吸收:口服给药后,空腹情况下,30分钟后可在血清中测到吡格列酮,2小时后达到峰浓度。食物会将峰浓度时间推迟到3~4小时,但不改变吸收率。 分布:单剂给药后吡格列酮的平均表观分布容积(Vd/F)是0.63+0.41(平均值+标准差)升/千克体重。在人血清中,吡格列酮蛋白结合率很高(>99%),主要结合于血清白蛋白,也与其它血清蛋白结合,但亲和力低。代谢物M-Ⅲ和M-Ⅳ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也很高(>98%)。 代谢:吡格列酮通过羟基化和氧化作用代谢,代谢产物也部分转化为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物。在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代谢产物M-Ⅱ、M-Ⅳ(吡格列酮的羟基化衍生物)和M-Ⅲ(吡格列酮的酮代谢产物)均有药理活性。在多次给药后,人血清中主要的药物形式除吡格列酮外,还有M-Ⅲ和M-Ⅳ。稳态时,在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人中,吡格列酮均占血清总峰浓度的30%~50%和总AUC的20%~25%。 当与表达人的P450或人肝微粒体一起孵育时,吡格列酮主要形成M-Ⅳ,也生成少量的M-Ⅱ。在吡格列酮肝代谢中,细胞色素P450的主要同功酶为CYP2C8和CYP3A4,其他很多同功酶,包括主要分布在肝外的CYP1A1也参与代谢。在体外等摩尔浓度时,酮康唑可抑制达85%的吡格列酮经肝代谢。与人P450肝微粒体孵育时,吡格列酮并不抑制P450活性。尚未进行人体内的研究确定吡格列酮是否可诱导CYP3A4生成。 排泄和清除:空腹给药后,约相当于15%到30%剂量的吡格列酮在尿中出现。排泄药物主要是代谢产物及其结合物,而肾对吡格列酮的清除可忽略。据研究,大部分口服药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排泄入胆汁,并从粪便清除。 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的平均血清半衰期分别为3~7小时和16~24 小时。计算出的吡格列酮表观清除率(CL/F)为5~7升/小时。 特殊人群 肾功能不全:在中度(肌酐清除率30-60毫升/分钟)至重度(肌酐清除率<30毫升/分钟)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中,吡格列酮、M-Ⅲ和M-Ⅳ的血清清除半衰期与在正常人中的相同。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无须调整。 肝功能不全:与正常对照相比,肝功能不全(Child-Pugh分级B或C)患者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平均峰浓度降低约45%,而平均AUC值不变。 如患者有活动性肝疾病的临床证据或血清转氨酶(ALT)水平超过正常高限的2.5倍时,不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老年人:与年轻人比,健康老年人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的血清峰浓度无明显变化,AUC值略高,最终半衰期略长。这些变化没有什么重要的临床意义。 儿童:尚无儿童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性别:女性中,平均Cmax和AUC值增加20%到60%。无论单药,还是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在男性和女性中,盐酸吡格列酮均可改善血糖控制。在对照临床试验中,糖化血红蛋白,即血红蛋白A1C(HbAHbA1C)基线浓度的降低,女性比男性大一些(HbA1C均值的差别平均为0.5%)。为达到良好血糖控制,治疗应个体化,但无须仅就性别差别而进行剂量调整。 种族:尚未获得不同种族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片剂
15mg(按吡格列酮计)
7片/盒;125000片/桶;150000片/桶;100片/盒;60000片/桶;90000片/桶
常温(10-30℃)保存
43元起
24 个月。
A10BG03
国药准字J20140082,H20140267,H20140268,H20140269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